文.呂政達 圖.陳佳蕙
人和人、和不同族群間想要學習「共生」,首先是從「差異」開始的。
你何時注意到你和某些「別人」是有差異的呢?或許是小學時期,班上有原住民同學,或是轉來講著跟你不一樣語言的客家同學?或是穿著和家庭背景和你就是不一樣的同學?從此,你就在心中區別出「自己人」和「別人」?
但「差異」埋伏著「歧視的危機。有項心理學實驗「小團體範例」(minimal group paradigm),研究者用抽籤形成幾個小團體,僅僅是這樣,團體內的人就覺得自己這一組是比別組優秀的。如果再加入競爭、比賽等元素,「差異」和「歧視」就變得異常的明顯。
佛家當然鼓勵另一種相處的態度,也是我們常說的「多元共生」。首先,《金剛經》說,你要扭轉我相、人相的想法, 「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 《法華經》有個著名的火宅喻,印順大師的《成佛之道》有偈寫道:「始則直其見,次則淨其行;足目兩相成,能達於彼岸。」「如在火宅中,瞎子(有足)與跛子(有目)不肯合作,或只是瞎子或跛子一個人,那怎麼能脫離火宅的災患呢?」
不能合作和歧視,往往來自於那自以為是的自尊心。我常常想起《法華經》的常不輕菩薩,別人因為常不輕處處禮敬人而歧視他。但常不輕不改其志,見人便拜:「我不敢輕視,汝等皆當作佛。」對啊,如果人人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且試試看,把在人生裡遇見的每個人當做未來的佛,看見在捷運裡躺在嬰兒車的小小孩,無助的純真,也許我們不用禮拜,但嘴上帶著笑容,想著常不輕菩薩的故事。
這個世界其實就像小時玩過的萬花筒,是由許多彩色碎片構成不可思議的圖形,最重要的,還要有光穿透。雲門禪師曾以光的穿透來比喻人的不悟之病:「光不透脫有兩般病,一切處不明,面前有物是一;透得一切法空,隱隱地似有箇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脫。」光沒有透過人生這個萬花筒,我們是無法得悟的,所以雲門禪師的禪詩,前兩句就是「森羅萬象許崢嶸,透脫無方礙眼睛。」
森羅萬象,講的當然是一個多元的世界,重要的是「共生」──不要歧視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團體或者事物,想想我們就是萬花筒裡的一個小碎片,我們和其他不同顏色、形狀甚至質料的碎片,共同構成綺麗而變化多端的世界。
破除歧視的我執無明,池州嵆山章禪師說:「森羅萬象總在這一碗茶裡。」
總是一碗茶,何必計較那麼清楚。
Views: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