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撰文.吳家德

2024 年的秋天,已經忘記是在哪一場的演講當中,我竟對台下聽眾脫口而出,「吳家德往後的人生,就是以『利他』為重心,如果我沒有持續做利他的事,請老天爺將我從地球帶走。」說這段話,並不是表示我很崇高偉大,也不代表我在利他這個領域已經做得很好,我只是提醒自己,半百之後的人生,在「身體健康」、「職業發展」、「人際關係」、「財富收入」尚無太大負擔狀況下,多做利他之事,讓生命更加精彩燦爛。

一般而言,人生在世,有五大需求。我前面已經提到四種,另外一種就是「休閒育樂」。

我們生活範疇,幾乎離不開這五大類別。這五類就像學校的德、智、體、群、美,希望學生能「五育並重」一樣的道理。從事休閒育樂,是最能感到幸福的途徑對於「休閒育樂」,多數人的想法不外乎就是從事一些放鬆身、心、靈的事。比如運動、旅行、靜坐、聊天,吃大餐、學才藝,或做一些讓自己沒有壓力的事情都算。

隨著年紀漸長,身體機能會走下坡,必須要靠運動養生維持健康,需要「自律」;職場工作,要有一技之長,也要找到好公司,需要「時間」;人際關係是現代人最焦慮的問題,欠缺同理,太多誤會,導致情緒陰影,需要「溝通」;財富收入更是嚴重,沒有錢,什麼事都不能做,更是痛苦,需要「勤勞」。所以在這五類當中,從事休閒育樂的項目,應該算是最能讓人感到幸福的途徑。

我在 40 歲的時候,認識一位 60 歲擔任中階主管的公務員,他是我當年還在銀行上班的理財客戶。這位大哥告訴我,每周工作 5 天之後,他最期待的就是周六或周日可以與一群球友到球場打球,打完球之後,大家再一起聚餐吃飯,這是他人生最美好的時刻。

當年,我聽到他說這段話,不太能理解,為何這是他最美妙的時光,但也沒有反駁,只能頻頻點頭說是,畢竟這是每個人的感受,沒有對錯之分。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是「心境」不同了。

我在「四十而立」之際,事業心很濃,只想要打拼賺錢,滿腦子就是績效與獲利,怎會理解活到一甲子的大哥他的內心世界。但現在的我 50 餘歲,全然了解,也知道這種愉悅的感受有多麼的重要。

再說另一個案例。有一位老同事,目前還在銀行上班,負責理財業務,算是一位頂尖的業務高手。我們前一陣子聚餐的時候,他跟我說了一段話,讓我深刻了解他的「心境」。

他說,他從事高壓的理財工作已經 10 多年了,距離法定退休年紀還有 10 年,他不知道能不能撐到那時候。雖然頭銜好聽,收入也高,外表光鮮亮麗,但內心總會擔憂,害怕客戶資產縮水,每天需要盯盤看績效,讓他睡不好覺。所以,只要一放假,他總是往山上跑,帶著全家露營,兩天的假期,可以讓他短暫放鬆,找回清淨的自己。但一到周日晚間,他又不自覺焦慮起來,想到要完成高額業績,與解決客戶各
式各樣的難題,他就感到惶恐不安,心中想要逃跑,希望趕緊退休。但他知道,以他的財富累積與孩子還在唸中學,他必須再撐 10 年才能卸下人生重擔。

我聽著他的故事,感受他的壓力,也試圖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比如調單位、換職務,或是真的離職,找一個比較沒有壓力的工作。都被他否決。他說,他一人扛下分行業績的大半,他的主管根本不可能放他走。再者,他現在的收入很高,是外面一般上班族 2、3 倍的薪水,離職再找工作,應該沒有辦法有這麼高的收入。在壓力與金錢的兩端,他無奈選擇壓力。

這個聚會,是這位老同事找我碰面的。或許,他知道我是一個願意傾聽,也懂得銀行工作生態的朋友,縱使我離開金融業已經多年,他所說的苦衷與哀愁,我都可以理解。雖然最後只是聽他吐苦水、倒垃圾,他壓根不會離職,但我的陪伴與閒聊對他仍有正向意義。

公務員大哥,雖然他的工作壓力不大,但他喜歡打球聚餐,這是他的快樂時光。銀行老同事,他的工作壓力很大,藉由假日出走,短暫釋壓,也是他的幸福時刻。我要表達的是,不論工作壓力是大是小,人都喜歡放鬆,停下腳步,找到適切的「休閒育樂」來平衡生活。

接著,我想要傳達一個對於人生價值觀很重要的看法,這也是我認為多數人對生命輕重緩急的見解。我先引用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理論。

馬斯洛提出人類的五大需求,一般人會先滿足「生理」上的需求,讓自己可以吃飽過日子,再來才考慮自身的「安全」議題,免於恐懼,活得自在,接著強化「社交」活動,建立好的人際關係,在自己的生活圈得到「尊重」與認同,最終追求「自我實現」,完成自己設定的使命與夢想。

基於認同馬斯洛的論述,我要說的是,一般人一定先把自己照顧好,行有餘力,才來幫助別人,否則本末倒置,讓自己的晚年不保是不對的。

正常來說,多數人的家庭環境都不是屬於優渥富裕型,基本上還是需要工作到 5、60 歲之後,可能存夠了錢,可能孩子也長大了,如果身體還硬朗,生活重心才比較有可能去當志工,為社會付出心力,做一些「利他」的事情。

回到文章開頭所言,目前我的生活重心除了工作以外,就是想要多做利他的事情。

雖然我的身分仍是專業經理人,還需要為公司的績效付出心力。但我知道,現在的我,想要花更多時間與精力幫助別人。如前面所述,關於人生的五大領域:「身體健康」、「職業發展」、「人際關係」、「財富收入」與「休閒育樂」。目前對我而言,我的身體健康尚屬正常,我的職業工作很上手,我的人際關係不差,我的財富收入無虞,而我的休閒育樂,現在最想要做的,就是「利他」。

關於利他的課題,我的看法很單純,就是多行善,多付出,絕對是人生最美好的事物。

人是群居的動物,本來就是要互相幫忙,才能共創和諧的社會。但因為人性都有自私的一面,在自顧不暇的狀態下,還要去做幫助別人的事,就顯得為難。

老祖宗的智慧流傳這三句話:「助人為快樂之本」、「施比受更有福」與「吃虧就是占便宜」,意思就是,人生要快樂,要幸福,要得到好處,就是要願意付出,樂於給予,甚至吃虧都是好事。我是這三句話的奉行者,也是受惠者。

對於人生,我一直在思考活著的目的與意義。人的一生,所為何來?我的答案很簡單,就是「體驗」與「修行」。

體驗悲歡離合、體驗春夏秋冬、體驗喜怒哀樂、體驗愛恨情仇、體驗生老病死。而修行就是修理自己不行,透過理論與實務並行,修掉自己的缺點與毛病,讓自己有所增長與進步。

在體驗與修行雙軌並行之下,透過利他的修持,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法門。

我真正開始體會利他帶來的快樂,應該是在 26 歲,擔任成大醫院安寧病房志工的那一年。當時,我每周二與四的晚上必須到醫院值班,負責病房的看護事務。許多病人與家屬因為我無償的協助,都很感謝我。我從他們的言語和表情看到人性的光輝。讓我感到被重視與肯定。

擔任志工的同一時間,我正在銀行上班,負責放款業務。雖然一周我有兩天的晚上必須到醫院值班,無法增加拜訪客戶的機會,但我在那年卻運氣特好,客戶認同我的專業與服務,讓我的業績持續長紅,最終得到當年度的全國冠軍。

對於花時間在病人身上,減少我做業績的機會,卻讓我拿到第一名的成績,我的看法是,當你真心誠意的做利他之事,老天也會在你的生活與工作上,助你一臂之力。所以我才會說,我是利他的受惠者。

「人脈的終極目的是利他」,也是這些年我一直推廣的價值觀。老話一句,人不可能樣樣自己來,都不需要別人幫忙。所以,在平時多廣結善緣、與人為善,等到需要別人幫忙之際,才不會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基於「人脈利他」原則,讓我有機會幫助更多人,也讓我得到更大的幸福感。

最後,如果你問我,如何在生活中,持續利他,也樂此不疲。我會提出三個作法,分別是:「用真誠的心,去認識朋友」;「用善良的情,去交流互動」;「用慈悲的愛,去關懷眾生。」這是我的利他哲學,你參考看看。

來源:第344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2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