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學佛讓您擁抱「豁達的心境」

撰文.莊振家

談到「豁達的心境」,古今中外有很多讓人傳頌及敬佩的人物,如果以中國歷史上的文人來談,則蘇東坡可能就是當之無愧的翹楚。

但是蘇東坡真的那麼豁達嗎?在我看來,是佛法讓蘇東坡學習了豁達的心境,是佛學開啟蘇東坡豁達的心胸,怎麼說呢?細細品讀蘇東坡的一生,就可以看出其中可能的因果。

西元 1082 年春天被貶至黃州,當時的蘇東坡沒有了官職,名聲受損,政治理想也就此打住,回歸到什麼都不是的平凡日子裡,拯救及撫慰他心靈的就是佛法──他常去黃州安國寺裡焚香靜坐,由佛法洗滌他那落魄的心靈,同時在黃州城東的高坡地上,他有了自己的一片農地,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夫。

我們可以想一想,一位士大夫放下身段去當農夫,其他農民的眼光會如何看他?

他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開啟農耕生活,有耕耘就有收穫,並藉由這樣的生活重新開始與文人雅士的相聚,以及到處遊山玩水嘗遍美食、題寫流傳千古詩詞的歷程,同時養成了他豁達的心胸。

所以我認為「豁達的心境」是可以學習的,而學佛是擁抱「豁達的心境」最好的方法。

如何經由學佛學習「豁達的心境」呢?至少可以從下列幾點切入,作為我們的起始點。

一、自我肯定、自我安慰:

《心經》裡就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應心無罣礙,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樣的境界,請問有多少人能做到?那是很不容易的,不過沒關係,我們把它當作目標,學學蘇東坡,由假豁達再進入真豁達,告訴自己「已經盡力了」,自我肯定同時安慰自己,苦難早晚會過去的;當苦難來臨時,沒有任何人可以躲避痛苦的煎熬,但是相信苦難與幸福都是人生的禮物,學學蘇東坡,一切置之死地而後生,最差的狀況就是一無所有,只要有健康的身體就有生命的源動力。

想想佛法給我們修身的力量,想想《心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讓自己的心定下來,不要放棄希望,重新一步一步再出發,秉持「自我肯定」──天生我材必有用,同時「自我安慰」──這是上天給我的考驗,相信一定可以度過難關。

二、保有平常心:

這又是一個非常難的境界,人都有七情六慾,對於得失都會有那麼不一樣的心情變化,升官發財的心境和官場/商場失意的心情是截然不同的,這也要經由學佛、修佛來讓自己能夠平常心以對。

以文學大師蘇東坡的詞為例,在他的《定風波》這首詞,寫出了最曠達的人生態度:「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蕭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意思是說,面對竹林中的雨,不妨一邊歌唱一邊慢慢行走來欣賞,比騎馬還逍遙自在,誰怕這風雨;「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回頭看看剛剛風雨蕭瑟的地方,日後再回看,也不過如此,曾經的痛苦快樂,終究也是一絲淡然的回憶。

這就是平常心的境界,誠如《心經》所提:「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我們有蘇東坡為例子,有佛學《心經》的引導,希望能夠慢慢體現及學習「平常心」的境地。

三、保持熱情、熱愛生命:

曾經讀過一句話,忘了是哪位名人所述:「生活要有目標,但我們並不是為了目標而生活。」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是一部獨立的歷史,這部歷史要靠自己去書寫,沒有任何人可以模仿任何人。

生活十之八九都是不如人意,但是一定要找出讓您充滿熱情的動力,例如:募善款容易嗎?不容易,成為某方面的達人容易嗎?不容易,明明是做善事為什麼不被認同,為什麼不容易?各種原因太多,但是如果沒有犧牲奉獻的精神,內心沒有一心為大眾服務的熱情,那是做不下去的,就算投入了也不會持久,所以我們要從生活中找出能夠讓您持續下去的價值及熱情,這樣才能保持熱情、熱愛生命。

四、學習禪修:

您或許會背《心經》、〈大悲咒〉或其他佛學經典,那固然很好,如果能加上禪修則更好。動靜皆禪,禪修能讓您逐步自我體會及感受,從自己的內心去感悟,唯有自己的感悟才能對生命的意義充滿「豁達的心
境」,才能真正擁抱「豁達的心境」。

學佛讓您擁抱「豁達的心境」擁有「豁達的心境」就能擁有幸福的人生,因為幸福的指數不是只在乎有形資產的數字,無形的資產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而學佛是最好的方法,蘇東坡是如此,相信我們更不例外,雖然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有效,不一定放諸四海皆準,但畢竟那是很重要的方法之一,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

學佛讓您擁抱「豁達的心境」

擁有「豁達的心境」就能擁有幸福的人生,因為幸福的指數不是只在乎有形資產的數字,無形的資產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而學佛是最好的方法,蘇東坡是如此,相信我們更不例外,雖然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有效,不一定放諸四海皆準,但畢竟那是很重要的方法之一,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

來源:第305期《有緣人月刊》

Visits: 306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