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吃包子,照見本來面目

撰文.黃渝閔

已經是 2 年前的往事,邵氏武俠片時代的女星余安安來福隆的靈鷲山參加禪七,我這個武俠電影迷準備了許多問題,像是《三少爺的劍》的觀影心得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古龍哲學,要來問問我心目中的女俠。

午後,余安安現身在禪修中心的講堂,中年後的素樸身影仍像是一隻蝴蝶輕飄飄來到我的面前。我看到的是一則仕女圖,佛經故事裡常讀到的天女,就是這種素樸而莊麗的模樣。

余安安對《三少爺的劍》的問題輕描淡寫, 畢竟是 40 年前的往事了,這個人生階段的余安安,從身心靈出發整頓她輕安的生命態度,所有的一切在余安安的眼裡,都是殊勝的福報。那些江湖的打打殺殺,留在往事無所謂提起或不提起了。我們的訪談結束前,余安安說:「靈鷲山的包子很好吃,吃得很飽。」這句話,就是我們那次訪談的註解。

「或許是中年後的禪修或是素食, 改變了她的氣質嗎?但禪修的包子,確實是有故事的。」

禪七是一段身體的嚴酷考驗。期間,禪眾約莫 4 點起床盥洗,接近子夜時分才就寢,這段期間內須行香、坐香共 24 支(有的寺院採 22 支香),可知是十分消耗體力的。

所以在禪七時,除早晚齋外,還會有點心時間──護七會將杯碗、食品提入禪堂,再分盛至禪眾座前讓他們食用,以滋養色身,恢復體力。源自中國南北禪寺所提供的點心,也和當地的餐飲特色互相結合,例如:芝麻餅、糯米飯、八寶粥、梨湯、紅豆湯圓、豆漿、水果等等,都是慣常的餐點。但是每個禪寺在吃放參時,必會準備包子給大眾吃。禪七的包子,在禪修的傳統裡,變成了信眾難忘的體驗。

據傳,明朝末年的破山海明禪師發了慈悲, 將廚房的鍋粑偷了出來分給禪眾食用,於是禪眾又有了精神。後來偷鍋粑的事情被方丈知道了, 因為偷竊是犯大戒,方丈便要求海明禪師遷單(即離開寺院),海明禪師回答方丈,他甘心接受遷單的處分,但請求方丈在每晚能給每個禪眾兩個大包子吃,這樣禪眾吃飽了才有力氣繼續參禪,方丈聽了也同意了。自此之後,禪七期間, 每日的養息香開靜後「放參吃包子」也漸漸演變成每個叢林的慣例,禪七最後一日驗證禪眾的「考功」,也叫做「討包子錢」。

不禁好奇:難道吃包子也是一種修行?的確,佛家稱禪存於行住坐臥生活作息中,那麼進食飲水又何嘗不是一種修行?持碗時「拇指扣碗口、四指托碗底」的龍含珠,不僅是一種自我修養的威儀,也是端正體態的表現,每一口細細咀嚼中,感受發酵過的麵香、蔬食共成的鮮滋味, 禪的存在是五感共同覺知的。

心道法師開示時表示:「禪修即是一種自明的工作,也就是『心外無物』,要自明覺性, 反觀回照,看到自己覺性的無物無相。禪修即是找到安定自己的方法。禪修主要是讓我們靈明獨耀,而不是束縛我們覺性種種的變化,透過禪修,放下一切妄念執著,才能顯現我們無執無礙赤裸的本來面目。」

在《小王子》裡,小王子來到一顆只有一朵花的星球,那是只有修行者才能進到的世界吧,作者說,「真正重要的東西,是肉眼看不見的。」坐禪時所顯現的本來面目,連一顆包子也照見了本來面目。

出處: 有緣人月刊294期

Views: 21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