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撰文.顏靜

臺北安和路的那家甜點店,雖然位在巷子內,但中午過後就已排著長長的人潮,多數的顧客是為了當季的草莓千層派而來。

老實說,我從沒有吃過那個傳說中的千層派,但據同事形容,千層派的餅皮要一層一層烤過後疊起,非常費工夫,「那裡面的滋味從奶油、蛋和麵粉的比例都要恰到好處,才能成就一個好吃的千層派。」同事如此形容。

這種尋味的歷程,每天都發生在這個文明的社會。電視節目天天有美食的介紹,譬如一盤義大利麵,需要多少的味道加入,松露、龍蝦這些昂貴食材的加入提味,使得現代生活,根本就是味道的探險記。

有一次,我問望著一塊蛋糕發出讚嘆的女同事說:「妳千方百計買到這塊蛋糕,到底是為了什麼滋味?少一味可以嗎?」女同事用打量外星人的眼神看著我說:「少一味都不行。」據說, 她們團購某家的生乳捲,就是為了那濃郁的生乳味道。美味,在文明人心中,永遠是尋找和匱乏的儀式。

但是,過分尋找和在意滋味,卻也造成了生態的負擔。2020  年疫情、氣候暖化和越來越嚴重的糧食危機,也改變了許多人對餐桌上的食物的看法。盧森堡有家列入米其林百大蔬食餐廳的主廚馬修,就決定回歸初心,將餐廳改成全素料理,馬修每天親自到森林尋找,餐廳的食物有 80% 都來自那座森林裡,找到什麼食材,那天客人就吃什麼,對美味同樣讚不絕口。

馬修的行動回歸到初始社會對食物最樸素的要求,我們吃的食物都取自於當地,美味不會因為少了那些來自遠方的昂貴的食材而打折扣。

味道,是可以在當下就一切具足的,最少在心態上,我們應該如此地進行對食物的觀想和修行。禪宗公案裡,南嶽懷讓禪師有個弟子馬祖道一,懷讓想知道馬祖道一的修行功夫到哪裡了,就派僧人去問「作麼生(靠什麼生活)?」記錄馬祖道一禪師的回答,僧人回來說:「馬師云:自從胡亂後,三十年不曾少鹽醬。」就這一句話,懷讓禪師就寬心了。不曾少鹽醬,多麼一切具足的一句話啊。我們能不能這樣對待每一道眼前的食物呢?一塊蛋糕,無論從何而來, 添加了哪種味道,都直讀我們的虔心。

《南方錄》記載利休的一段話:「小茶室的茶湯,是指佛法修行得道的第一事。居美屋、食珍味為樂,乃世俗之事。居處以不漏為宜,飯食以吃飽為足。此乃佛之教誨,茶之湯的本意。運水、取薪、燒水、點茶,供佛、施人、自享、立花、焚香,皆是效法佛祖之行。」

禪家是說,無一味不好吃,想想,其實, 少一味也好吃。

出處: 有緣人月刊294期

Views: 2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