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周一無肉日 行動革命

撰文.呂松庭

已故的好友曾麗容,生前每到周一,都會傳來「周一無肉日」的訊息,看著看著,潛移默化,真的在周一這一天,漸漸以全日的素食代替肉食。這是對地球友善,也是身體的環保清淨。

似乎從2009年,在台灣從環保團體開始發起的周一無肉日活動,我們看到各種各樣的日子,最後的目標是一樣的,就是要人們停止殺業,開啟吃素的飲食習慣。

當年,曾麗容邀我到她投身的修行團體開設的餐廳吃午飯,他們當然是徹底的素食主義,不過從菜色的設計、營養成分的調配,都非常的吸引人。現在由於許多蔬食餐廳和素食館的實踐,素食已脫離早先都是加工品、豆皮、豆干的刻板印象,真正做到色香味俱全,素食已經進化為一種風潮。

在靈鷲山從基隆到高屏講堂,一起加入推動周一素食日,那也是愛地球、愛自己也愛眾生的菩薩道。

幾年前,心道法師描繪過一個建設友善地球生態村的概念,在這個村落裡,有禪修的道場,有小農來賣產地親手栽種的蔬果,有各種有機素食的產品,從身口意合一達成素食的最終目標,清淨你的身心靈。

於是,我總會期待每到周一,靈鷲山基隆講堂貼出美味的素食菜餚,讓讀者在KNOW HOW和欣賞中,欣然接受素食的滋味。

於是,我靜靜回想曾經在靈鷲山上的食堂,吃到法師從幸福農場摘回來的當令蔬菜。那塊地當初是福隆師兄姊捐贈的善緣,也提供了當地弱勢團體的餐食,在菜根香裡的暖暖愛心。

我當然知道曾麗容廣發的訊息並不是針對我一人的,但多少也產生了制約作用,每到週一,打開電腦開始一週的工作時,就會看到無肉日的提醒,看見訊息說台灣有多少公司老闆帶著員工,學校有多少老師帶著學生一起奉行「週一無肉日」,感覺那是一股默默的龐大的潮流,我真的也不好意思在這一天大啖肉食,開始在我的辦公室附近尋覓有點少得可憐的素食。

每週一無肉活動是從美國發起的,資料上說2003年,有一群學者和記者注意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等等學校的研究發現,吃進過多的肉類,是造成疾病與健康損害的原因。其實,從佛門的角度來看,也沒有什麼紅肉少吃,白肉可以多吃的問題,只要是肉就來自生物,那也都是殺生。

根據大數據分析,每週一的Google上出現最多的搜尋字串,和下決心讓自己變健康有關,像是「減肥」、「養成運動習慣」、「戒菸」等等,顯然多數上班族群把週一當成一個小的開始,覺得要從這一天振作起來,等到過了五天,發覺什麼都沒改變,週五的熱門字串又變成了「餐廳折扣」、「百貨公司優惠」、「旅遊度假何處去」,周而復始,這就是現代人的生活寫照。

那麼早以前,佛陀就注意到人的這個怠惰週期,所以指定了所謂的「六齋日」,日期有種種說法,佛教徒一般遵守的是農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和三十日,要到寺廟受八關齋戒,降低物質和消費的欲望,「安貧樂道,少欲幾足」。退而求其次的,像現在有許多佛教信徒遵守初一十五要吃素的規律,也是六齋日的濃縮版。

從六齋日到週一無肉日,那也是退到無可退了,只要求有那麼一天,僅僅這麼一天放棄吃肉的慾望。美國的學者統計,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實踐週一無肉日,或像印度的學校一樣從小就開始吃素,由畜牧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就能大幅減少,這也是用我們的身體在默默做功德。我們會跟孩子說少去速食店吃垃圾食品,其實我們應該帶領孩子,一起來響應無肉日。

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在二○○六年所做的統計資料指出,最大的二氧化碳製造者並非人類,而是畜牧業;畜牧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總排放量的百分之十八,比過去被誤解的元凶──石化業、汽車、摩托車等其他人類行為,加起來還高。

「週一無肉日平臺」目標是讓民眾週一餐桌無肉,合作餐廳每到週一須提供三分之一無肉菜單,供消費者點用;並結合量販業者推動素料專櫃、航空業者推動機上無肉餐;也會邀請推動「週四無肉日」。當年聞名國際的比利時根特市長來臺演講。希望兩年後,能讓「週一無肉日」成為臺灣全民生活習慣。

「無肉日」活動早已在不少國家推動,例如比利時的根特市訂出「週四無肉日」,英國知名樂團「披頭四」歌手保羅.麥卡尼也大力推動「週一無肉日」;而美國則是由許多醫學院發起,以健康理由呼籲國民一週吃一天素食,並在每週一固定提供「無肉菜單」,讓民眾有飲食新選擇。

「吃素不只是一種飲食習慣,也是對抗暖化的救星!」中研院物理研究所周家復博士接受報社採訪表示,「週一無肉日」的意義在於每個人減少七分之一肉類食用量,以阻止地球繼續暖化。因為不管是直接或間接造成,幾乎所有溫室氣體的來源都與畜牧業有關,這些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

根據聯合國研究,現今溫室氣體中,百分之九的二氧化碳、百分之四十的甲烷和百分之六十五的氧化亞氮都來自畜牧業;令人吃驚的是,甲烷的暖化效應是二氧化碳的七十二倍,氧化亞氮則高達兩百九十八倍。

周家復接受媒體採訪說,雖然二氧化碳和氧化亞氮都會在大氣中存在上百年之久,但甲烷只有八至十五年的壽命。他說:「飲食的改變,減少肉製品生產、降低甲烷產生,十多年後就能對地球有明顯的幫助。」

「週一無肉日」臺灣版發起者蘇小歡在媒體採訪表示,肉品從製造到被購買的每一個階段,幾乎都促使全球暖化加劇。首先,人類為了發展畜牧業,必須砍伐森林延伸牧場,動物飼養過程中更需要大量水及穀物作為飼料,加上動物所排放的廢肥,以及為了運送肉品,必須隨時維持冷凍的狀態,都不斷製造溫室氣體。

蘇小歡說:「其實臺灣環境並不適合發展畜牧業,國內九成牛肉都是進口,其他肉品也不在少數,『食物旅程』造成的排碳量相當可觀。」他認為臺灣雖不是發展畜牧業的國家,但不代表沒有責任,因為「食物旅程」需要的冷凍與運輸過程,都遠勝於食用相同分量蔬菜所產生的排碳量。

周家復說,其實許多國家早已注意到畜牧業排碳問題,也開始採取應對措施。例如荷蘭就規定國內的畜牧業必須依照一定的比例逐年縮減;歐盟中也有二十多個國家宣布減少對畜牧業的補助,希望提高肉類價格,讓民眾食用量減少。

一個月吃幾天素食,究竟對地球有什麼幫助?周家復說,新竹市目前有九所國小(一萬兩千九百人),每月吃一至兩天素食午餐,估計能減碳兩萬六千九百多公斤。荷蘭也曾做過統計,只要全國人民每週吃一天素食,也可以達到荷蘭政府希望家家戶戶一年所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目標。

周家復希望小朋友建立愛護環境的觀念,從自身的食衣住行方面,思考與環境互相關聯之處,並將這樣的概念帶給家人與朋友,了解自我的健康、地球的環境都是無價之寶。
你開始吃素了嗎?

心動,不如行動。

Views: 9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