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顏靜
直到現在,這麼一把年紀了,還是會有衝動難耐的時候,最初都是一個念頭,覺得什麼人的什麼事的做法大有問題,在我年輕的時候,我真的會不顧一切地豁出去,先發一頓飆再說。但也許就是歲月的禮物吧,現在,這種瀕臨爆發時刻來時,好幾次心裡會出現一個聲音:
「一定要這樣嗎,嘿,你已經不是以前那個內在小孩了。」成年的內心聲音忙著安撫內在小孩,
「嘿,搞到事情不可收拾,你的血壓高漲,影響健康,你還是要去跟對方賠不是,何必呢?」
「內在小孩」是心理學和輔導裡常用的觀念,我自己在讀心理學理論的時候,從沒有想到,內在小孩其實是很頑固的,即使你活到了30 歲、50 歲,內在小孩動不動就會冒出來,那個小時候的創傷、受傷過的往事,那些自覺比不上別人的自卑,不顧一切的衝動,時時存在著, 或許可以稱為一個人的「習氣」,但歲月累積的經驗也讓我們形成了待人處事的新觀點,每天, 我們都要安撫內在小孩:「你不一樣了」、「你不再是那個小孩了。」
其實,說穿了,「內在小孩」就是一些念頭罷了,但這些「霸王念頭」由於童年到少年的強化和制約,不時地會冒出來。禪修的經驗裡, 我們學習「數念頭」、「看念頭」,就說,不要因為念頭跑出來而覺得氣餒,讓念頭就像天邊浮雲一樣來來去去,但你不要陷進去,讓你的情緒和行為不被念頭牽動。其實,這就是「轉習氣」。
說是這樣說,但根據我自身的經驗,其實不容易,所以,當我自己真的做到「不隨念頭來去」,我會給自己一些獎勵,譬如,告訴自己「因為沒有真的衝動地去頂撞別人,我的心情果真平和下來了」,念頭一去仍然雲淡風輕,這樣, 真的很好。
我也常告訴自己,每個人身上都有內在小孩,如果每個人都讓內在小孩冒出來為所欲為,想想這個世界的衝突和紛爭還不夠嗎?
況且,哪個念頭真可以稱為「我」呢?有一個「我」稱為「念頭」嗎?
在佛教經典《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 觀如來品第二》中提到:「九十剎那為一念,一 念中之一剎那,經九百生滅。」而一念又多久 ?
《菩薩處胎經》:「佛問彌勒, 心有所念,幾念幾相幾識也?彌勒言:舉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
佛是要細微到比彈指還快的細微識都教人得度的,我們學習的則是當念頭湧出來時,告訴念頭:「不要緊,念頭總是會過去的。」就是禪宗的那句話:「古佛過去久。」久了以後, 我們就能旋轉習氣。
出處: 274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