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呂政達
小津安二郎擅長用長鏡頭拍電影,幾乎文風不動的觀看家庭和職場,像不像一隻眼睛?緩慢到幾乎靜止的觀看,就像是家人的旁觀,或者一隻貓的注視。
如果察覺生活裡有個長鏡頭看著你,我就常如此想像,吃食、說話的速度會跟著放慢。想像跳脫「我」而成為一個客體,生活、行動、思想連你慣常以為是享受的活動,全都慢下來。
還記得《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那本書和改編的電影,英文原名《吃,祈禱,愛》,作者去義大利吃美食,體驗「無所事事的美感」;去印度寺院冥想,每日清晨吟誦古魯詩歌;隨後去了巴里島,上了愛情這堂課。
在印度,作者一度厭倦,每天吟唱古魯詩歌的日子,「我該怎麼辦?」老師告訴她:「妳得自己決定。但是我勸妳,既然妳問我,趁還在這裡的時候,繼續吟唱古魯詩歌。特別是因為妳對它有如此極端的反應。假如那個東西這麼用力摩擦妳,八成對妳奏效。
古魯詩歌正是如此。它燒毀妳的自我,把妳變成純粹的灰燼。它是一條艱苦的道路,其動力超越理性所能理解。」「記得妳的導師說過,研究妳自己的心靈經驗。妳不是來這裡觀光或報導,所以就去體驗吧。」
這段書中的對話,提醒我們兩個事情。其一,越能摩擦我們的事物,可能越能夠奏效。其二,在批評和排斥以前,先去體驗吧。
體驗慢食並不僅是吃食的速度慢下來,否則,去速食店買一個漢堡,慢慢地吃,也可以算是慢食嗎?
當初提倡慢食運動的佩屈尼,原意是忠於自己的速度,該慢就慢,該快就快。全球蔓延開來的慢食運動,則必定向永續生態靠過來,提倡 good、clean、fair 的飲食型態。值此風氣下,飲食不再只是在意美味和口腹之慾──就如佛法所說的五根五塵的「段食」和「觸食」,而昇華到意志和意識的「意思食」和「識食」,佛法依色受想行識來分別飲食型態,讓飲食成就修行的圓滿。
靈鷲山曾經舉辦過慢食運動,也是該快處則快,該慢處輕慢如貓的行走。
最後依歸到心道法師的「靈性生態」──慢食和默禱,謝飯和美味,都在日常生活的節奏間。佛陀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如同謝飯的儀式,供養天地,也感謝天地的供養。
來源:第326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