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原真尋
那兒風光明媚,溫暖的陽光 湛藍的海水 —《海角七號》片尾曲
每次閱讀龍樹EPL生命和平教育中心的課程,目睹年輕一代充滿活力和朝氣洋溢的面孔,在三年課程薰習下的初出茅廬的成熟感,心中充盈著喜悅的感動。
好像也沾到那片陽光的明媚年輕真好。假如我能再年輕一次,我一定也來到山海間,成為靈性生態的一個小小細胞,感受佛陀的傳承,感受宇宙。那兒風光明媚。
一年一年的畢業典禮雖然在十月後,卻似乎催黃了樹葉,染白了髮鬚。從這裡走出去的學員,心中有了四期教育,滿載著豐收的人際互動和法師的教導,開展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有佛學做智慧的資糧心中時時反思,我是個慈悲的人嗎?我諸善奉行諸惡不作嗎?我能秉持八正道嗎?
我是佛法的種子嗎?
現代是AI與金融劇變的浪潮,戰爭和野心國際常態,AI創造了假以亂真的風潮,但虛幻讓人心游離,卻了無實在感,我們都在虛幻的時代中感覺強烈的墜落感,失去了真實性,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唯有向內探索,才能安住身心、從容應對。就如美國演員丹佐華盛頓引用馬克吐溫的話:「如果你不看新聞,你會與世界脫節;如果你看新聞,你會與事實脫節。」現代就是這樣的寫照。
每年龍樹EPL生命和平教育中心,接引21-35歲青年,採三年學制分班學習,逐步深入佛法與世學實踐,以達了解生命的真相、成為自己的明燈。我深深覺得,這三年的大學習,就是在虛幻的時代探觸真實,佛法就是真實和永遠的存在。
好羨慕啊,我當年讀大學的時候,教團的佛法課程沒有現在的盛行,心道法師還只是在塚間修行的苦行僧,靈鷲山的建設是觀音菩薩的許諾。在大學,有逐漸蓬勃的佛學社。當年,淡江大學的佛學社一群年輕學生來拜訪在宜蘭修行的心道法師,也成就了了意法師到第一代弟子的出家緣分\促成了蔡信夫院長和心道法師長三十一年的情緣。
重返往事如煙,蔡院長和靈鷲山結緣總用「不打不相識」形容和心道法師初次見面的緣份,民國78年,時任淡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得知指導的研究所及大學幾位優秀學生,畢業後放棄大好前程,陸續在靈鷲山出家,皈依的師父是來自緬甸華僑出身的出家法師,學生還不時地向他「推薦」心道法師,讓他百思不解,但聽聞心道法師是很有悲心願力、閉關苦行的修行人,帶著疑問與問號,一心一意只想到靈鷲山,找心道法師「理論」,這個心頭大問,他要自己找出答案,也想把學生勸回來。更想看一看,靈鷲山究竟是什麼樣的山頭?
當時靈鷲山大師兄法性法師、了意法師分別畢業於淡江國貿系、會計系,都是院長的學生,院長是他們心目中的好老師,他們跟心道法師說,靈鷲山要有人才進來,一定要認識這位非常棒的老師,不久,兩人第一次見面,心道法師稱他「院長」。
關於課程,我讀到:第一堂課,全體學員就歡喜前往剛開城的「福城」,先是由巖燦法師帶領簡介,再由各班輔導法師進行分組導覽;有學員分享道,四期教育展區令自己非常感動,佛法竟然從平面變成立體,同時也明白修行次第的重要性,更加堅定了道心 。
我讀到:一年級課程,一年級輔導法師-寶祥法師,講解「十二因緣」緣起法,揭示眾生在輪迴中流轉的因果關係,十二因緣環環相扣,欲解脫輪迴,其中最關鍵的是破除無明,見到緣起和無我,覺察愛取,轉念放下,不再執取造新業。世學方面,倪雨平校長引導,從觀照身邊同學、彼此回饋開始,帶領學員反思自我模式,逐步打破舊有慣性、培養新的行動,並提醒在生活中要時常保持感恩。
就算妳已畢業離開,]請記得回來看看,記得靈鷲山的風光明媚。
Views: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