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佛學是哲學嗎?

撰文.曹郁美

佛學是哲學嗎?

佛教、佛學、佛法怎麼區分?為什麼給人「佛學好深奧、難懂」的印象?

今天就從非學術的觀點談談這個問題。

佛教是宗教的一支,與基督教、回教、天主教並列為世界性宗教,歷史悠久而信仰人數眾多。

然而它是否哲學?

我們反過來問:基督教的「神學」是否可列入哲學?

應說,這是個專業問題,只能暫時略過。

「哲學」一詞源於2500年前的希臘,很晚才傳進中文世界,在佛教名詞來說就是「義理思想」。

希臘的蘇格拉底、印度的釋迦牟尼、中國的孔子,並稱為世界三大哲人,他們的哲思數千年來一直啟迪後人。

什麼是「義理思想」?不就是「哲學」嗎?

若不採嚴謹定義,二名詞是相通的。

依現代佛教的學門分類,舉凡文獻學、史學、詮釋學、因明(邏輯學)等,都屬於佛教「義理思想/哲學」範疇。

更廣義地說,宗教學、神話學都包含在內。

佛教的義理思想全涵蓋在三藏十二部中,那是很龐大的資料庫,窮一生精力都難融化。

若再簡要地說,就是「四聖諦」、「八正道」、「三法印」等基本教義;還有「緣起」、「性空」的般若學;「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佛性」的如來藏學派;「唯識無境」、「轉八識成四智」的唯識學派。

若依宗派來分就更多了。

難怪一談起佛學,許多人大嘆「好深奧」。

即使是近代哲學家方東美、牟宗三以語體文撰寫的《華嚴宗哲學》、《佛性與般若》,若沒基礎恐怕讀不來。

所以有人說「佛學是哲學」,只說對了部分。

我倒寧可說那是「佛教的智證之學」,意思是說談空、談有、談心性,談唯識,若無「證」與「悟」,一切都是空談。

「證」與「悟」何其難也,那麼有沒通俗易懂的方法?

有,那就是由「慈悲」與「智慧」共構的普世價值;換個角度說即是佛教的「實踐之學」。

實踐,倒不一定是打坐、參禪、誦經、拜懺等,那只是其中一種方法,讓你增長智慧與菩提心。

在我認為,大乘佛教提倡的「六度波羅蜜」與「普賢十大願王」,才是實踐與行動的核心。

回到前題,佛教、佛學、佛法怎麼區分?我認為「佛教」是宗教的一支無庸置疑,「佛學」則是一門學科,屬於義理思想的「學問」,或者解釋為「文字般若」。

但文字、義理強,不代表你能解脫煩惱、證入佛道。接著就屬於「觀照般若」與「實相般若」,也就是「智證」與「實踐」功夫。而以上總合起來,就是「佛法」。

「法」字在佛教裡有高度涵義,狹義來說是軌道、法則、運行路線;若要廣義地說,可借用印順法師的詮釋:「是眾生的歸依處,是佛引導人類趣向的理想與目標。

它不是思辯的、語言文字能說明的,而是自覺自證的內容。

在早期佛教中,意指八聖道,因為它是一切聖者所必經、通往解脫的不二聖道。」因此「佛教」的內容到底是甚麼?

筆者認為它就是「生命之學」,就是「法」。生命,是一本厚重之書;「法」則是究竟真理。用禪宗的話來說,是幫助你從混亂世俗中達到「身心脫落」的境地。

靈鷲山教團長期以來開設許多課程,有專業教師引領你認識佛教、佛學與佛法。歡迎你走入它的領域,一窺堂奧、感受「生命之學」的喜悅。

來源:第318期《有緣人月刊》

Visits: 19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