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以出離精神,作入世事業

撰文.曹郁美

敬獻了意和尚尼

「出世、入世」,「出離心、菩提心」,「清淨、染污」,「空、有」,「緣起、緣滅」,這一組組相反詞義,在佛教義理辯證下反倒認為它並不「相反」,而是相即、不二的。

為何如此?

我們的生存世間是地球,它是個相對世界,有高低大小、善惡美醜等各種物質與精神作用,構成我們的生活日常,導致我們有時快樂有時痛苦,各種情緒牽引了我們,更別說面臨生命大限的惶恐了。

若要擺脫這樣的煩惱擾亂、不安定感,就需要身心的修練。

各個宗教的修練方式很多,佛教有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之說,無非是要眾生離苦得樂。

修練成功進入絕對的世界,它沒有世俗的時間與空間、大小美醜等相對性,故而「六神通」不是不可能。談到「神通」你別以為是飛天遁地、穿牆而過等炫奇技巧,「漏盡通」才是最重要。

漏盡,就是煩惱斷盡,「無漏」才是真正的解脫與自由。

既然在證悟的、絕對的世界裡已無相對性,那麼「大小無礙」、「剎那即永恆」怎麼不可能?

理解了以上所述,本文就要聚焦於「出離心、菩提心」這一組,闡述其微言大義。

出離,就字面上來理解即出去、離開,經典上常以「厭離」來概括;在《阿含》系列經典尤其常見。

菩提,是梵文Bodhi 的音譯,中文是「覺悟」。

「發菩提心」就是自己覺悟、幫助眾生覺悟之意,網路上寫著菩提是「成佛的心」也是正確。

《華嚴經》說:「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種子」,提昇了「菩提心」的意涵。

然而不知是否受了《阿含經》、《華嚴經》影響,我們會解讀成出離心是小乘、聲聞行,《阿含經》是小乘經典。而菩提心是大乘、菩薩行,《華嚴經》是大乘經典。

這種「抑小尊大」心態,不就違背前述的「大小無礙」之理嗎?

以攀登階梯為例,我們要登上100 階至頂,不是從第1、第2、第3 階開始嗎?怎可能直接登上第100 ?

「出離心」就如前幾階,它是登頂之始,不可急躁、求快,俗話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正是此意。佛教常說「先發出離心,再發菩提心」,其實我認為不盡然正確,二者可以齊頭並進、無分先後的。

出離,指的是出離世間的財色名食睡、五蘊煩惱,但不代表你在家庭、課業、職場上可以不努力奮進。

菩提心原指「覺悟之心」,但今已轉為慈、悲、喜、捨,發菩提心意指對他人「發四無量心」。

這是極高貴的情操與胸懷,正是菩薩道的利他精神之圓滿實踐。

出離心是「對內」,一種淨化自己、策勵自己的功夫。菩提心則是「對外」,一種悲憫眾生、捨我其誰的精神。

出離心與菩提心是「不二」、彼此可以互相成就的。

所以心道師父把「阿含期」列為第一棒、逐步進入般若期、法華期、華嚴期,是有甚深含意的。

最後要談的是「以出離精神,作入世事業。」我認為出離的最高境界是「心離身不離」,菩提的最高目標是:「身心皆離,也皆入」。

發出離心最怕被評為消極、自了漢;發菩提心最怕沾染名聞利養。

華嚴宗澄觀大師說:「在欲行禪,有大悲故;處染利他,有大智故」,是智慧之語。

各位佛子,讓我們一起發出離心、菩提心,出入自在、自他不二吧。

謹以本文敬獻了意和尚尼,他是真正的「以出離精神,作入世事業」之實踐者。

來源:第315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3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