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盧文化
知,分可知和不可知;可知又分已知、未知。
因為個人認知能力和環境有別,所以可知還得取決於能知和所知。
能知則取決於認知者的內在或先天條件,包括各種接收資訊的能力,和理解、思考能力。
以佛教的解釋,就是受蘊(眼耳鼻舌身)和想蘊(意)。
所知則取決於外在環境(佛教解釋就是五塵),但依對象可分人、事、時、地、物五種屬性。
知,猶如明燈,無知很可怕。所以人們依知而行,並努力試圖擴展知識領域。
每個人性格不一樣,對知的態度也不同。
保守的人緊抱已知;開放的人遊走已知和未知之間;冒險者捨命探索未知。
糾結於不可知是最無謂的煩惱,但恰恰是很多人的通病。
知識確實是力量,但以為知識越多就可以戰勝對未知或不可知的恐懼,或者不犯愚蠢行為,那也是一種無知。
因為,生有涯而知無涯,知的越多,只會知道越多的未知。
所以佛教的教育,不強調所知的量,而是重視能知的質,止、觀就是針對這方面的訓練。
對於已知,應該驗證確認,或保持質疑,故說我執、業力、習氣,以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等。
對於未知,強調無我智慧。
對於不可知,強調內心安定力量,主要是虔誠、敬畏加上隨緣。
金剛鈴菩薩,紅銅鎏金,15世紀 西藏,揭諦樓藏。
Vie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