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楊宏國
工業社會有工業社會的問題,商業社會有商業社會的問題;現在是什麼時候呢?是資訊的社會,所以這個時候的問題是更多。
今天問題出在資訊太多,造成我們對資訊沒有辦法做一個很好的整理跟處理,或者是我們不知道哪一些資訊是對我們有幫助的,哪一些資訊是對我們有妨害的。
其實現在的世界是一個整體的世界,如果我們不是從整體去看的時候呢,我們只看到局部的,想那個社會跟世界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所以我們的心也跟著進步;但是我們跟慌了,所以我們就起了很多的煩惱。
那我想從農業社會有農業社會的問題,從工業社會有的煩惱;當然也會看到局部的這種優美跟特點。所以我們說今天是叫做「全球化」,也因為資訊的關係、因為交通的關係、因為科技的關係這些東西…你看像我們的下一代,他們學習的時候,都是從網路、從電腦網路去學習的,不是學校教他什麼他就學什麼、父母教他什麼他就學什麼,都沒有那麼乖。
有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如何跟小孩子相處,我們不曉得跟自己相處,這個叫做「情何以堪」喔。
但是我們知道人就是有文化,那麼西方有西方的文化,東方有東方的文化。西方的文化呢是一個比較自我、比較自由自我、比較在個人上去做最大的競爭;東方的文化是比較屬於家庭、社群,是屬於一個比較族群式的一個文化,所以呢東方文化是一個倫理的社會。
那麼不管在歐洲、不管是亞洲,那麼他們大部分對這個倫理家庭是非常重視的,但是他們也重視到個人;所以這個西化、西方文化,可以說是一個叫做「速食文化」,在我們這個年紀是不容易去接受,因為我們習慣於古老文化,就是固有文化;那新的文化這個叫西方文化,所以這孩子們比較喜歡自由、自私。
自由就是叫做什麼呢?個人跟自由這兩個東西是比較自私一點,傳統文化它就比較會顧全整個社會體系、家庭體系、族群體系,這個叫文化。
所以說我們今天的問題,大致上是屬於不喜歡生命的原因,當然不是一個問題發生的,而是整個世界在變、整個世界在發生,所以我們台灣算是突飛猛進的在發生。
所以我們的自殺率,是全球第10名還是第9名?那麼光是我們台北市,算是每三個小時就要發生一次,所以我們這種自殺率高,為什麼呢?就是不喜歡生命。那喜歡生命,為什麼要喜歡生命呢?「一個生命的發生,就這樣一直掙扎、一直掙扎發生。
你看一朵花,它要開放的時候,我一直注意那個花,從開始含苞的時候,它一直掙,它不曉得哪裡來的一個力氣,一直掙、掙到那個花朵,全部開放的時候,好像它的生命呈現了那份的生命之美。」
剛才講的就是說,一個花、草、木的生長,是那麼樣的…你看像一個從石頭上長出來的草木,從石縫裡面長出來的草木,大家知道那個是多困難,它沒有營養,只靠一個水分、空氣來的那種滋養到那個,只有一點點水分、土分,土分是由空氣中來的土分而已,所以它就從這樣子掙扎、掙扎,掙扎的生命這樣子跑出來,所以一個生命是這樣子的歡喜的成長出來、掙扎出來。
如果我們真正的喜歡生命,真正看到生命的美,就是從掙扎當中開放出來。並不是遇到困難我們就開始萎縮、萎退,那到最後就是向生命投降,我想他就沒有辦法真正嘗試到生命開放之美。你看最後一刻開放——那個時候的整體開放,就像我們的人從生老病死,這一個過程是生命的一個必然的現象,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是不是能夠欣賞這樣的一個過程呢?但是有的人,就是不喜歡生命,那麼他就…中間就是會產生了摧毀自己的生命,有的時候也摧毀別人的生命,那麼這個問題是什麼呢?需要什麼呢?需要禪修,冷靜一下,讓我們能夠禪修。
那麼還有一些就是我們一直追溯的,比如說一個社團,我們現在各種社團都有,現在大家一直參加各種社團,這個是非常好的。
可是說我們冷靜的時間沒有了,我們在家庭的時間、思考的時間少了,跟孩子的時間少了,那麼我們跟先生的時間少了,那麼我們是不是在跟大自然接觸的時間可能也是少了。
那我們的生命是從欣賞生命去喜歡生命的,那我們現在對生命的欣賞,就缺乏一份耐性,這個耐性就跟我們文化是有關的,就是說我們固有文化,是應該多多的讓我們下一代能夠去品嚐、習慣、持續,讓這種有涵養的文化,在我們這個空間能夠成功。那麼比較粗…我常常把這個西方文化,當作比較粗線條的文化,這種文化跟我們的文化,這個(註:西方)是有一點點的粗線條。
我的徒弟他是德國人,我不是講那個他不好,他們也是很好的,他們德國人的文化也是屬於歐洲文化,歐洲文化不錯的。我們講的是美國文化,他們這個文化是比較需要改正的。
你看,西方做事情的方法是非常的有系統的,有系統的做事情,畢竟就是能夠把事情做好;那麼東方就是處理人事問題是很有一套的,它不是做事,它是用感性的,是比較融洽的。
知道我們的生命狀況是怎麼樣,像現在我們的這些資訊,就是造成我們的混亂,但是如何把這些資訊環扣好,如何讓資訊變成我們的一個能量——不但不是讓我們有煩惱,而且讓我們能夠方便的多了;所以如何讓我們去環扣這資訊?
其實佛法也是講生命,佛法講生命是怎麼講的?它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這些生命,都是環扣在一起的,並不是我們想像的說——生命只有現在、明天就沒有了,或者是只有這一刻、下一刻就沒有了。
大部分我們現實主義,跟這種人文主義有一點不同,現實主義是想當下,那麼我想,佛法整個生命,它是延續到過去無盡的生命的環扣、意識記憶的環扣,未來生命的意識記憶環扣,跟現在生活當中的起心動念的一個生命互相交流的環扣,生命之間互相接觸的一個交流環扣。
所以它是整個變成一個生命的意識網絡,整個生命不是說只有我存在,它不是,它的存在是屬於一個環環相扣的一個生命;所以你死你活,這個東西跟整個生命的環扣,它是有相當大的一個互動點。它說人死了跟人生了,生死之間都是一個叫做「生命」,並不是「死」那個不叫生命,死是一個轉換。
比如說冬天到了,是不是我們秋收冬藏,我們一般就是秋天收成,就把東西放好;或者是有的是這樣子,秋天很多的樹子、很多的東西都落到地上,到春天的時候,那個種子就發芽了,然後就重生了。那麼我們的死就是等於說,我們秋天到冬天的這個期間是一個醞釀期,這個醞釀期它就是一個「生」的醞釀期,所以並不是說死了就是沒有了,因為我們的記憶體是不會死掉的,它是一直環扣、環扣、環扣的,所以因為記憶體才有生命,因為有生命所以才有記憶體,所以這個記憶體就是生命的一個條件。
Views: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