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把害羞圈起來

撰文.呂松庭

家有訪客,媽媽要小女兒來叫一聲阿姨,小女生抓著媽媽的衣角,不肯叫,媽媽肯定會說:「我家小妹較害羞啦,來,不要害羞了。」如果妳曾經這樣說過自己的孩子,或是曾被這樣說過,且細思這樣說的反效果吧。

其實,即使外向、社交能力沒問題的人,也可能會出現這種狀況,會在某些時候表現出怯生生的感覺,但當「害羞」的標籤貼上去後,他的外向那一面,可能就會被壓抑了,原本只是在某些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害羞,現在卻放大為他們的人格。

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辛巴度,是第一個研究害羞的心理學家,也曾經設立「害羞門診」,據他三十年前的研究,美國人有害羞情況的約占百分之四十。近來害羞研究重新受到重視,應是拜霸凌現象之賜,在校園裡,表現害羞的學童特別容易遭到霸凌。

但是,天性害羞到像辛巴度寫過的社會孤立個案,其實不多見,多半還是可以克服或改善的「社會情境型」。反而當媽媽把孩子因為怯於見陌生人而出現的害羞,概推為「天性如此」後,倚靠父母意見建立自我定位的孩子,也會如此自我暗示:「媽媽說我天性害羞,大概是真的吧。」

概推邏輯其實是我們的「自我對話」裡,非常常見,卻很具破壞性的方式,這種模式簡單的說就是:「用過去的失敗,來推想未來遇到的問題。」比方說,有個三十多歲的粉領族嘗試過相親,卻有過不好的經驗,於是她心裡會想:「我以前相親根本是浪費時間,以後的相親也好不到那裡去,遇不見真命天子。」

別以為我舉的例子只是個案,人的心裡就是藏著這樣的凹陷,像黑洞般吸走了我們對未來的希望和光明。理想的思考方式,也是我建議在家裡練習,對自己、對孩子、對親人都應建立起來的推理方式,簡單的說就是:「想著過去的成功,來面對未來的問題。」生活裡如果出現了難題,請想著我以前是如何成功克服類似問題的,既然以前我可以,未來當然也可以。

那麼,對害羞的孩子,我們或許應該這樣說:「啊,這個孩子第一次遇到陌生人時,就會有點害羞啦,只要她認識了妳,以後妳們熟起來後,她就變得完全不一樣了。」請記住,有害羞傾向的人會特別留意別人的看法,當妳以為妳是對別人講話時,她卻是豎著耳朵把每句話聽得分明。

請務必記得,內向也是種心靈的力量,但害羞仍可能是個問題。曾經被別人這樣說過的人,可能花過漫長的時間在處理自己的害羞,也有可能過去有過不好的經驗,曾被拒絕過,而決定躲在安全的殼內。請你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請從回想過去的美好和成功經驗,開始這項練習。抓住未來的機會,不要讓未來繼續抓住你。

Visits: 1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