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嚐出顏色  練習感官創意

撰文.呂松庭

在家裡,有沒有試過把眼睛矇起來,這時其他感官會有什麼改變?

別過分倚賴視覺,以為看不見了會造成多大的不方便,說不定你會像威斯康辛大學醫學院的Paul Bach-y-Rita這位復健治療師一樣,發明出對人類未來極有貢獻的「感官替代品」(sensory substitution)。

當年,保羅做的實驗是把照相機的輸入訊息轉換成電極柵,想把電極柵放在盲人的皮膚上,幫助他們「看見」電流的訊息。有一天,他忙著做實驗,需要把手空出來,他就把手上的電極柵放進嘴巴,這個小動作,改變了神經醫學的成就,他發現透過電流刺激,舌頭也能「看見」影像。

神經醫學界有個通用概念「我們是用大腦看,而不是用眼睛。」這個實驗進一步證實,舌頭是人類沒有充分開發的感官接收器。美國海軍利用這個原理,讓潛水夫也能在黑暗的海底,利用舌頭接受、轉換聲納訊號,刺激腦部「看見」。

回到在家裡矇上眼睛這個練習吧,如果你嘗試過矇上眼睛兩天,只要兩天,掌管視覺的大腦皮質不再作用,大腦便會將此皮質部位跟其他感官刺激做連結,你的手指觸覺和聽覺都會變得比以前敏銳,你也可試試練習矇起眼睛來學點字,感受肯定不一樣,敏銳到好像發現另一個新世界。

其實,當我們說到要訓練感官敏銳時,指的通常是眼睛和耳朵,卻很少人會想到舌頭,當然,品酒師有用到舌頭,但好像比較注重鼻子。科學家的研究卻告訴我們,所有人都具有「多重感官的潛力」(multi-sensory potential)。

對台灣人來說,舌頭是重要的感官接收器。台灣人的飲食融合大江南北、吃遍各種異國風味,舌頭能處理的訊息,遠比我們知道的還要多。台灣麵包師傅做出來的麵包,一直在國際間得獎,這些師父的舌頭必定是「看見」了某種獨特的色彩,才會把麵包做得如此彩色。以後,當孩子吃麵包時,爸媽不妨這樣問孩子:「閉起眼睛,這塊麵包讓你看見了什麼顏色?」當孩子發出疑問時,不要叫他「看顏色」,要他練習嚐出顏色。

 訓練自己,也如此要求家人和孩子,試著不要侷限感官的功能和能力,從偶而矇起眼睛吃各種食物開始練功。試著不靠眼睛也能「嚐」出顏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罕的小說《我的名字是紅》就曾提到過紅色嚐起來的感覺,(是單純的紅色,而不是紅辣椒喔),傑出的創作者似乎就具有這樣的能力。我們期待未來的公民是擁有多重感官能力的─看見聲音,聽見顏色,嚐出一張照片裡的人物表情,透過神經醫學的發展,這樣的未來不會太遠。

Visits: 354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