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簡訊和專注力

撰文.楊宏國

2011年12月,美國匹茲堡大學急診醫學系的Brian Suffoleto發表論文,提到使用簡訊降低青少年酗酒的效果。

Suffoleto觀察到,許多十八歲到二十四歲的美國青少年,常因酗酒、酒精中毒進出急診室,他就想到運用青少年最熟悉的溝通媒介─簡訊是否可使他們離開酒瓶,並做了研究。他們從三家醫院找來青少年當受試者,分成三組,第一組每周會固定收到簡訊,內容會給他們回饋,同時設定每周所要達成的目標。第二組有收到簡訊,但沒有「目標設定」的內容;第三組則完全未收到簡訊。

三個月後,效果顯現,第一組每個月喝到醉茫茫的日子,平均少了3.4天。研究者認為,想要這些青少年戒除酒癮(或其他不良習慣),就得適時給他們一些管理上的協助。青少年是衝動的,但只要適度提醒,他們還是可做到自主管理。

簡訊在療癒和行為管理上的運用,差異就在於建立具體而有效的目標。每一周或每一天,傳簡訊給他們一個可以努力達成的目標,這是很重要的,同時也要記得給他們溫暖的回饋。心理學家其實早就發現,傳簡訊由於無須面對面,省掉人在直接接觸時對身體訊息的猜測,所以更可直接顯現在接收者的心版。適當的使用,可以當做家人間的回饋,讓家人知道有人在關心著他。

然而,我建議當你要靠簡訊來做目標管理時,一定得符合接收者的身心發展和需求。如果全用「罐頭簡訊」,說不定就適得其反。像新春期間,我們總會接到的祝賀簡訊,你可能心裡想的是「又來了,不知道傳給了多少人。」認知治療學派有個「差異監視器」(discrepancy monitor)的說法,就是說人總會想著自己的現實狀態和理想狀態存有多大差異,如果大到讓自我覺得無法接受,往往會覺得沮喪難過,這在憂鬱症患者的內心,更是長期的煎熬。如果,簡訊化身為一種現代科技的「監視器」,讓接收者無論走到了那裡,都要面對一個遙遠不可及的目標,他不是變得痲痺,就可能會瘋掉。

所以,感情幸福的人不要在情人節到處傳「祝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簡訊,可能會讓某個人影在暗角傷心哭泣。一個心急的媽媽,也不要在女兒生日跟朋友去吃大餐的時候,傳去「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要碰」,少掃興了,那個也不是有效的「目標管理」。

話說回來,簡訊可能也是我們練習專注力的好辦法,就這樣想吧:當一個人可以專心下來發、送簡訊,同樣的專注力,以後也可以挪到閱讀和寫作上。

Visits: 9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