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呂松庭
訪問了許多工作人的故事,背後其實是主張,一直努力使勁的工作反而會提早造成枯竭感,休息和充電絕對有其必要。
心道法師開示:「生命是兩極的變化,負能量跟正能量,也就是善、跟惡的變化,這兩個善跟惡、好跟壞的變化,我們是很難去掌控的,因為這個世界不是只有我們一個人,而是有這麼多人好好壞壞的想法都會跟你連結,連接不好的時候,就是創造破壞性,不管是環境、生態也好,都是破壞的;連接好的緣,它就是創造了好的環境、生態,人跟人之間,彼此也是好的利益關係。」
心道法師開示「暫時抽離」可以如此形容:譬如在每天工作最容易低潮時,離開辦公室喝一杯小咖啡,或聽段喜歡的音樂,或專心的去做一件別的事情,在抽離的片刻,不想與工作有關的念頭。那時已有頗多心理學家贊成這個做法,許多研究同時發現,當工作人利用休息創造出一個更適合身體的韻律,返回崗位後,也更能維繫工作的績效。當然這個韻律是要經過設計的,力求能量的平衡。
訓練頂尖運動選手時,也提出類似的主張,或許,這也是管理學從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歷經生產線管理、品管圈管理、時間管理而到能量管理,越來越將人性和管理拉攏在一塊的必然趨勢。當年,管理學者從工作流程、產品製作過程一路思考績效和創意的問題,從外在管理逐漸聚焦到內在的管理,最後才終於領悟,績效和創意是跟著人跑的,從來就不是改良外在就可以得到的。然後他們停在一個問題前好幾年,這個問題是:時間,算是人的內在還是外在?
在我們成長的經驗裡,總是會聽到「把握時間」、「時間就是金錢」這類的觀念,驅策著好幾代的台灣工作人,街頭上也常有宗教團體貼的勸世標語,告訴人們「充實的過每分每秒」,那時我常想,「充實」到底是什麼意思,是每分每秒都要為了某種目的而活嗎?每分每秒,要花在讀書、求知、學習、賺錢、升官、爭取成就,把每秒鐘都填得滿滿的,才算是充實活著?。
顯然,對現代工作人而言,這已是過於沉重的魔咒,直到過勞死的案例司空見慣,直到越來越多人想卸下肩膀上的重軛,甚至懷疑起生命的價值莫非僅是如此,我們才開始思索改變的可能,並因而為生命照見更值得活的曙光。
契克森米哈伊的說法:「我們生活中最美好的時刻,通常發生在我們自願突破身體或心理的極限,完成一件艱鉅但有意義的事情。」契氏是當代研究創造力的大師,為了瞭解公認有創意、各行各業傑出人士的創意從何而來,他訪問過上千個人,然後提出「守門人」和「心流」這兩個關鍵的理論。我相信當讀者讀下去的時候,心裡把「能量」也當做一種「心的流動」,必定會更有收獲和啟示。
Views: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