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撰文.呂政達

《心經》的開宗明義第一個字就是「觀」,常常,卻覺得辜負了菩薩要我們「觀」的期待。

我是坐在靈鷲山的觀海台上,面向太平洋的海面如鏡,視線眺望從陸地伸向海中的兩條岬腳,像母親的兩隻臂膀圍住了海。太平洋上的雲霧變化莫測,我看見了藍天,海洋的浩瀚曾讓先民讚嘆繼而迷戀,碎白的浪潮如藍色陶瓷上的白色波痕。黃昏後,寺院點起燈,海面上捕捉小管的漁船也紛紛亮起白光,我長久坐在這裡,我看見了海,但我好好的「觀」了嗎?

怎麼形容這樣的「觀」,照見五蘊皆空的觀,不是用眼睛看見就以為大千世界盡在眼底的「觀」?

山腳的一陣白霧,如同咖啡裡的奶白向山上的我蘊染過來,估計不用多久,整個海面就將被白霧遮蔽,但此刻我仍然在看著,我想,如果只是眼耳鼻攝受的見,身處在霧中的我仍將繼續地看著。但如果是「觀」,觀見就要被遮蔽的海其實仍在那裡,仍在我逐漸枯寂的心。

發展心理學有個物體恆存的研究,認為嬰孩從某個階段後,就知道當物體無法被感官察覺時,物體仍然存在。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物體恆存是嬰兒最重要的發展之一,因為沒有這概念,物體都無法獨立並且永久的存在。等一下,籠罩在霧中的我,就將非常皮亞傑的,繼續「看見」海。

用發展心理學的理論來觀照佛法的「觀」,看見了看不見的,這只是第一步,將來我們還是要觀見,世間萬物,連海都是妄像。一切都做如幻觀, 便見如來。

我很喜歡老子《道德經》的那句「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海和陸地的興亡、生態的運作,美麗和枯萎,人世的變換,好像都有一雙恆長的眼睛在反覆地觀看著。觀,其實就是反覆地觀看著,反覆地思索,直到有一天,柏樹子從樹上掉落,老師說的一個公案,或者心內的靈犀觸動,然後,喔,覺後空空大千,依然進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反覆地看,看歷史也看自然,看著海有時也看看星空,想著有一雙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眼睛。「觀」如同永恆那樣的時間,那麼,我們的承受,不過是海上幻滅的泡沫。

在觀海台上,反覆地看,老子說,守靜則元神動,但海卻靜下來了。

出處: 有緣人月刊297期

Visits: 220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