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紫式部
多年前這天,西班牙籍萬金聖母聖殿本堂神父盧懷信帶領萬金教區教友們參加世界宗教博物館《台灣宗教建築縮影系列III ─ 萬金聖母聖殿》開幕典禮。
平易親和的盧懷信神父於宗博館七樓「天主教在台灣」展區前,神采奕奕地解說有著150年的文物歷史。其中,聖道明雕像旁的小狗塑像口銜代表真理的火把,一腳踏著象徵世間的藍色地球,意為將天主教教義散播至世界各地。泛黃的手稿書信,是1861年4月19日,福建主教寫給郭德剛神父的第一封信,討論台灣傳教工作;以西語印行的宣教紀實雜誌則收錄天主教教士在台傳教的第一手記載。最特別的「漢-台(羅馬拼音)-西三語翻譯字典」,其工整細密的筆跡,見證初始宣教的篳路藍縷,卻也為日後的傳教志業奠定了深刻的基礎,至於現代,則是成為歷史及台語研究的重要史料。
萬金里長伯 細說淳樸民情
二十七、八歲就到台灣傳教的盧懷信神父,為了傳教宣說時能與台灣人民順暢溝通,從西班牙道明會總會派發至台灣後,先是在高雄學了兩年台語,再到台南服務八年之後長駐屏東萬金。能說多國語言的盧神父笑說,為了宣教,就算台語再難學也一定要學好,而且學無止境,每天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學習場域。
「台灣(治安)很安全,」相異於西班牙大都市的生活印象,盧神父初來乍到便喜歡上台灣的淳樸民風,人心單純,甚至可以夜不閉戶。神父在萬金地區服務十一年,早已練成流利台語,關心老中青三代村民的生活大小事不遺餘力,大家都非常信賴他,也以聖母聖殿為社區中心。
神父分享,有回村內一位長者生病,看了醫生卻不肯吃藥,大家好說歹說都束手無策,老先生鬧鬧嚷嚷中透露他只相信盧神父所說的話,神父趕抵現場後只說「吃藥才會好起來」,老先生立刻乖乖服藥。雖然是宣教趣事,卻足以說明與在地鄉親建立起緊密情感的盧神父,儼然成為大家心目中的「里長伯」!
觀察細膩的盧神父甚至也是保護在地文化的重要推手。某日他發現萬金耆老所哼唱的台語聖歌非常獨特,但卻僅是口耳相傳,於是他蒐集曲調詞譜、錄製發行CD,積極為萬金古調留下紀錄,歌詠團後來更是接獲邀請至國外演出。盧神父謙稱,無心插柳的這些事務,猶如天主早已安排好一樣的水到渠成。他希望,宗教信仰除了為萬金民眾帶來好的影響外,還能使大家獲得平和的力量,彼此傳遞這份感動,形成正面的循環。
順著因緣,盧神父後來更促成萬金聖詠團、青年團等社團成立,使信仰向下扎根,讓年輕人從接受服務轉成付出關愛的角色,凝結社區共識,每個人都能在信仰活動中獲得一方歸屬。
只是時代與環境變遷,盧神父坦言,過去來到告解室懺悔的人數眾多,現在則已不如以往。還好教會的關懷服務根基深厚,每年12月8日主保瞻禮暨建堂堂慶時的「聖母遊行」,都聚集眾多信徒參與大禮彌撒並禮拜聖母,年輕人最愛的聖誕節則是年度最熱鬧的節慶慶典,各式活動帶來的人潮往往將萬金聖母聖殿周圍腹地擠得水洩不通;在萬金的各式村民聚會也都能見到盧神父幽默親和的身影穿梭,維持著居民與信仰的聯繫。
盧神父說,天主教神父一旦確定派駐地,終其一生都將奉獻於當地,不再遷移。以他自身為例,熟識的好友與教友都在台灣,西班牙的家人因長期的時空隔閡,反而十分生疏。「台灣就是我的家鄉」,盧神父以對天主堅定的信心,繼續於萬金小村耕耘不輟。
儘管教務忙碌,仍永保喜樂心情,如今四十八歲的盧神父全心思索保存文化、宣教發展的方法。「一步步慢慢來,我從來也沒想過會到世界宗教博物館來展覽,但天主引導我們自然做,大眾就逐漸關注我們這個小地方。」
Views: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