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供養食物,供養天地

撰文.顏靜 圖.黃藹琳

師吃齋飯,常常拿著筷子就要開動,卻見法師莊嚴地做「開飯禱」,趕快停住,和法師一起喃喃念著:「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天地萬物。」

有時也和基督教的朋友吃飯,也是自己端起飯碗就要吃了,方見有人開始做餐前的禱告, 這餐飯,或者說每餐飯,對信徒來說,都是神的賜給。

我初時覺得不慣,因為從小沒有培養成這種習慣,覺得吃時就是進到自己的肚子裡,變成了養分而已,為什麼得要去感謝這個感謝那個?

也從來不能理解,一碗飯,一盤菜餚,為什麼就是供養?

年紀稍長後,漸漸地了解到,個體和整個社會的連結,就算是一口食物,也要感謝無數我不認識的人的辛勞,感恩神明所眷顧的這個地球的賜予。

從而讀到作家陳之藩在〈謝天〉裡提到的情節:「在小時候,每當冬夜,我們一大家人圍個大圓桌吃飯。我總是坐在祖母身旁,祖母總是摸著我的頭說:『老天爺賞我們家飽飯吃, 記住,飯碗裡一粒米都不許剩,要是糟蹋糧食,老天爺就不給咱們飯了。』」

一口飯得來多麼的不易,一口飯,隱藏著多少的回憶,是多少因緣的湊合,一粒米才能從秋收的土地進到我們的嘴裡。

基督教的謝飯禱告,起源自猶太教的傳統,〈申命記〉裡有條誡命:「你喫得飽足、就要稱頌耶和華你的神、因祂將那美地(迦南地)賜給你了。」

每種食物都值得禱告和供養,我就很喜歡猶太教喝葡萄酒前的禱告詞:「主,我們的神, 天地的主,祢是應當稱頌的,因為祢創造了葡萄。」在基督教,這就是「祝謝」。感覺一切的食物,都是神的禮物。

那部《不丹是教室》的影片裡,早晨在村子外唱歌的女孩如此形容供養:「供養就是獻給眾生、山裡的動物、神明和靈魂。我想像黑頸鶴一樣的歌唱,牠們歌唱從不在乎誰在聽,或是在想什麼,牠們歌唱,就只是敬獻。」

這樣來設想一粒米吧,一粒米也從來不在乎被誰吃下肚,卻就是農夫或者是對眾生的供養。我們的供養就是回報以感恩的心意,好好的吃,也不浪費土地的糧食。

相傳日本曹洞宗的創辦人永平道元禪師曾遇見過阿育王的廚師,他感受到廚師的料理之心,也是一份修道的心,從此專研粥飯之道,寫下了五千言的《典座教訓》。禪宗說:「首座調性,典座調命。」我們的性命,就是得以如此地被供養著。

將自己吃進的每一口當作供養,好處就是惜福不浪費,實實在在地用我們所吃的,感受到我們的存在。

供僧,是一種清淨的供養,讓眾生當下遠離煩惱、除心束縛、得清淨心。

緬甸,是心道法師的出生地,也是哺育及啟發其佛法的本源之地,對於緬甸,心道法師總有一份特殊情感,也因為如此,回鄉供養僧眾便是心道法師每年念念不忘的事。

那年,緬甸國師巴旦答谷瑪亞開示道:「在家人要受五戒,有可能的話受八關齋戒更好。受戒後就是要修定,定就是修吸氣和吐氣時,我們要用心去感覺吸氣吐氣的那一剎那,如果我們可以感覺,那就是定。我們已經得到定時,就能把心定下來,想放在哪裡就放在哪裡。而定做好之後就要修智慧,智慧就是隨時注意身心的變化, 當身心、感覺全部用心去感受時就是禪,如果身心一起得到禪的話就會得到智慧,如此才能脫離苦海達到涅槃,這也是我們學佛的目標。」

在供養裡,我們活出實在的智慧。

出處: 有緣人月刊294期

Visits: 22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