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救你一命,NO MORE 瓶裝水!

撰文.顏靜

超商冷藏櫃玻璃鮮亮,彷彿某個仙境。各種形狀、色澤的瓶裝水排排陳列,名稱極盡誘惑,標榜功能如同仙丹,向消費者招呼著。喝瓶裝水,已是現代人養成的習慣。

如果單看商機,在泡沫經濟、金融風暴襲 捲的浪頭下,瓶裝水果真創造出驚人利潤,食品公司和飲料商紛紛加入搶錢,研發新產品,在 臺灣還找得到乾淨水源處鑿洞鑽井,日夜不停 息地汲水,把原本屬於大地資源的水包裝起來,宣稱是他們的,再轉賣給消費者。

有位媽媽始終堅持不給上國中的孩子買瓶裝水,寧可煞費周章給孩子準備水壺上學。媽媽的看法是:「那就是水嘛,你喝下肚的,根本只是廣告包裝和不必要的化學香料。」

這位媽媽的觀察異常準確。當臺灣瓶裝水 蔚為風潮,每年用掉 47 億瓶寶特瓶,而且將來只會多不會少,造成回收的龐大問題外,許多消費者很難看清楚背後的水資源、家庭開銷和健康的沉重負擔。

透過廣告、行銷包裝、名流明星的促銷, 瓶裝水或價值遠更昂貴的礦泉水,在我們的社會中,確實已鍍上了身分、地位和品味的「金箔」, 在社會階層中形成了某種「礦泉水階級」。在 某公家機關上班的范小姐就說,他們全家到高級的義大利餐廳吃飯,「服務生戴著絲質白手套, 時不時來給你桌上的礦泉水加水,那種感覺非常的有誘惑力。」健身房名人邊喝礦泉水邊運動的廣告,更為喝瓶裝水的風潮產生加分效果。

2001 年一項由世界荒野生活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WWF,詳細資料請查閱 www. worldwildlife.org)所做的消費者調查發現,即使消費者嚐不出礦泉水和一般的水味道有何差別,卻還是有相當高比例認為礦泉水等同於「社會地位」和「健康生活」。而由美國康乃爾大學行銷班級所做的消費者意見調查也顯示,消費者覺得瓶裝水「較乾淨」、「無負擔」、「較無細菌」,然而,目睹隨後全球國家都有環保人士發起,愈來愈風起雲湧的「拒喝瓶裝水」運動, 行銷包裝過度的瓶裝水糖衣已快速脫剝。

2008 年 5 月間,針對「國際瓶裝水協會」一席「他們是環保運動友善夥伴」的談話,長期關注此議題,位於華盛頓的非營利組織「食品和水守望(Food and Water Watch)」由執行長維諾那.豪特(Wenonah Haute)發表聲明指出:「一個地區的泉水、濕地、湖泊、溪流和河川,若被製作瓶裝水,抽水影響到其流動和水平時,整個地區的環境都會跟著遭殃。所有仰賴水的活動,包括農業、個人、企業、觀光業和休閒業,都會受波及。」

「抽取地區的水去販賣,是駭人至極的景 象。份屬公共資源的水,因而落入私人之手,然而,無人擁有水資源,私人和公司都有合理使用水供飲用、生長食物的權利。」豪特提到。

不僅是水資源為私人奪去的問題,運送瓶 裝水所耗費的能源,更少被人注意到。根據「食品和水守望」於 2008 年的估計,生產 1 公升的瓶裝水,需要汲取用掉3 公升的水。生產、運送、冰凍和配置一瓶瓶裝水,消耗的能源等於 1/4 公升的石油,因此,當消費者暢意地喝下瓶裝水 時,地球有無數的石油資源也連帶耗盡。

在美國,每年製造塑膠瓶以滿足消費者喝 瓶裝水的需求,約要花掉 176 萬桶石油,其中還不包括運送過程中揮發的石油在內;有 250 萬噸的二氧化碳隨著進入空氣,影響到全球的氣候變遷。聯想起來,全球的氣候反常,說不定就是瓶裝水全球盛行,號稱「飲用水革命」後產生的蝴蝶效應。

家住在埔里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表示,埔里當地就有不少家製作礦泉水的公司,他認為抽取天然水源會不會影響到當地環 境,得看當地的水源是否豐沛而定,如果水源有問題,還允許民間公司抽取,他就持保留意見。廖嘉展認為:「政府對水資源的抽取,應有適當的管制和理解,但往往是政府核准水權後就不再管,你可以去查查看,有誰在管的?」

平常廖嘉展在外頭時,還是偶而會喝瓶裝水,然而,他看到較無名的雜牌時,心裡還是 會覺得毛毛的,因為有些地表水和地下水本身 就已遭到汙染,就算裝瓶的程序沒有瑕疵,但 喝那樣的水,廖嘉展還是常覺得不放心。他習慣帶水壺裝滿水出門,路上口渴時會喝幾口,如 果前去開會,離開時就在會場加滿水,「這樣, 這壺水就可以滿足我一天的喝水量。」

其實, 不僅廖嘉展提到的「雜牌」瓶裝水會出問題,號稱是全球最大的男性健康網站「男人建康」的總編輯大衛.季瑞克(David Zinczenk) 等人曾在一篇廣為流傳的《關於瓶裝 水 的事 實(The Truth About Bottled Water)》裡提到,許多消費者認為大廠牌的瓶裝水就一定是「純潔」、「健康」的保證,然而在美國,即使像可口可樂公司出品的,饒富 異國風味聯想的 Dasani 瓶裝水,或是百事公司出品,暢銷全球知名的 Aquafina,事實上水源都來自當地的自來水。大衛.季瑞克更進一步揭露,25% 的瓶裝水都來自當地的自來水源。消費者用比石油還貴的價錢買來的瓶裝水,就 是把當地他喝到的自來水再加上一些原料成分, 或是多一些「風味」而已,卻因此讓這些製水公司大發水財。

想要逆轉喝瓶裝水的風氣和習慣,必須從 個人的飲水習慣著手改變,同時也需要企業文化和社會氛圍的共同加持,把「不喝瓶裝水」當成一種新生活運動,目前臺灣已有愈來愈多的企業和地方政府加入此一運動行列。

10 多年前,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企畫專員張楊乾曾在「台達環境電子報」內撰文《瓶裝水的罪惡,你喝不出來?》猶舉出臺灣企業開會時普遍會準備瓶裝水,從學術研討會、簡報、政府的協調會到學校家長會,旋開瓶裝水瓶蓋,自然而然的大口喝水,已變成「最尋常的場景」。短短一年時間,愈來愈多人理解瓶裝水及其工業對環境的破壞力,企業內部開會時瓶裝水已不再是「必有的配備」,躲在瓶子內的飲水大幅消聲匿跡。或許,就如張楊乾那篇文章標題所顯示的, 已有愈來愈多人終於「喝出瓶裝水的罪惡」。

而如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內部開會,就規 定除了為來賓提供紙杯外,員工都不再使用紙杯,除了節省成本外,也非常符合不喝瓶裝水的環保概念。有位員工表示,雖然公司並沒有刻意鼓勵這種作風,但公司主管都建立起自備水壺的習慣,即使外出不管到那裡,也會自備水壺,成為水壺的愛用族。

事實上,鼓勵使用水壺也能成為一種公益 活動。IC 之音是由91 位竹科企業主管集資成立, 知性濃厚的廣播電台,2009 年 3 月,IC 之音在新竹發起「水壺復興運動」,旋即獲得當地的熱烈回應,其中就包括新竹區的台灣大車隊,200 多輛計程車司機響應車上自備環保水壺,水喝完就停車補充,將回收不易的寶特瓶換成鋁製水壺,也是愛護自己健康,同時減輕地球負擔的重要一步。

預知 21 世紀的未來,水資源與人的生命、與星球的關係將愈來愈關鍵。2008 年由導演Sam Bozzo 拍攝的《藍金:爭奪飲水的戰爭即將開打》這部紀錄片,由名演員馬康.麥道維爾擔任旁白,片尾以語重心長的論述如此結束:「未來是水的爭奪戰,人所賴以生存的資源,將在全球市場和政治舞台上,展開空前未見的激戰。企業鉅子、私人投資者和腐敗的政府,爭相搶奪搜刮日見缺少的水資源,甚至上演抗議和控訴,而公民則為生存而走上革命。過去的文明由於水資源的管理不善而崩解,人類未來能生存嗎?」

果然,是大哉問。相對於 19 世紀的淘金潮, 20 世紀的石油戰爭,水在 21 世紀的身價已如同「藍金」。這場關係生存的戰爭,你的一步來自於:救救自己的健康、救救地球,請跟瓶裝水說NO !

出處: 有緣人月刊293期

Views: 0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