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謙遜—成功的背後非如此不可!

撰文.呂松庭

心道法師是個謙遜的大師,他常說自己雖然做了很多事,但終究只是一名和尚。這種謙遜的態度,正是成功的關鍵。

1.「謙」這個字是傳統的形聲字,這是你一定知道的。形是「言」,聲則與「兼」很接近,所以意思一定跟「講話」脫離不了關係。通常是指「敬語」─恭恭敬敬的講話。對啊,很像你站在校長面前講話的模樣。

然而,你也可以把 「兼」看成是古字「并」,這是兩者合而為一的意思,「謙」也就是說當你尊敬對方講話很恭敬,好像已經跟對方合起來,完全沒有自己了的意思。「謙」到好像自己都不見了

「遜」這個字下面的走馬部,通常都有走或移動的意思,所以「遜」和「遁」意思相通,也就是「逃去」。還有人說這個字上面是個「孫」字,在古代很有「規矩」的大家庭裡,孫子輩遇見祖父母真的是要很「謙遜」的,如果長輩沒有叫到他,他還得「躲」在一旁呢。不過,我們理解「謙遜」這個詞的意思是怎麼來的就好,現代很多祖父母是很疼孫子的。

2.什麼時候會讓你感到「謙遜」?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你也可以有自己的答案。我想起曾經有位學音樂的朋友告訴我,當他拉起小提琴曲時感受到那些作曲家的偉大,就會出現很接近「謙遜」的感覺。

音樂,對你而言是什麼?

如果你從小就學音樂,想起的是老師的叮嚀:「這裡再加強」、「抓準節拍」?

如果你參加過比賽,在學校組過樂團,想起的是琴弓同時擦在弦上發出的聲響,或合唱時許多張嘴巴發出的多聲部和諧音?

對貝多芬而言,音樂就像他在最後一首四重奏,最後一樂章的主題樂譜上的加註:「非如此不可」。那時,貝多芬已耳聾,他靠樂譜上的註解表達心目中的音樂。

對七歲就得過香港音樂大獎,還去捷克演出的黃家正,音樂的意義卻不如懂得做「人」(human),他渴望從音樂體會人的存在意義。

我是在《KJ音樂人生》認識黃家正的。十七歲時,他帶領拔萃學院的學弟妹參加室內樂比賽,選了一首超過規定時間的貝多芬奏鳴曲,他相信這首高難度的樂曲,可以讓裁判留下深刻印象。果然,經過裁判扣分後,仍然得到第一名。對於音樂演奏,他是名如此有自信的少年,然而,早熟的他仍然尋找著生命的意義。

自信之餘,黃家正其實也懂得謙遜。十七歲受訪時,他將成就歸功於小時的老師羅乃新,還說任何一個人遇上好老師,都可以成為音樂家。有一段我印象很深刻,羅老師帶黃家正在電台播放他演奏的協奏曲,收到觀眾傳真,家正打電話過去,那個觀眾提供許多意見,雖然不全是正面的,羅老師仍跟家正說,我們要感謝這位聽眾這麼的熱心,「當音樂家最重要的是什麼?」家正給了一個答案,羅老師說:「是謙卑。」

這部紀錄片開始拍攝時,黃家正才十一歲,他的音樂家生涯才要開始發光發熱,將來他或許會成為專業的音樂家,繼續探索做「人」的意義。像我這種只能坐在台下的觀眾,對演奏者的精湛造詣,往往只能嘆為觀止,覺得每次演出都好完美。然而,音樂家追求的「完美」,卻是永無止境的。小小年紀的黃家正就說:「沒有完美這回事,音準要完全對,樂符也剛好落在同一點,這種完美,有可能嗎?」

所以,如果對音樂來說,完美就是絲毫不差的演奏出樂譜的記載,那麼就不會有完美,所有人的演奏版本,永遠都和「完美」擦身而過。大概連貝多芬來演奏他自己的作品,也不可能達到完完全全的「完美」。即使小小年紀的家正就已得到大獎,坐在比他還高的鋼琴前與著名的樂團合作,羅老師仍不忘提醒家正,「一定要保有謙遜的心。」

同時擁有自信和謙卑的心,是一位音樂老師和小小音樂天才,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無論是音樂、人生或任何你所喜愛的東西,就像貝多芬所寫下的,非如此不可!

3 習題

除了流行歌曲外,我要請你也來聽聽古典音樂,就拿貝多芬來說吧,我要你找一首貝多芬的音樂來聽,別說你只聽過《給愛麗絲》喔,貝多芬的交響曲、協奏曲和奏鳴曲都非常的動聽喔。

如果爸爸媽媽本身也沒有在聽古典音樂,邀請你一個禮拜有一天,有系統的找一段古典音樂來聽,貝多芬是個很好的入門。

對了,你也可試著採用日劇《交響情人夢》的方法,在聆聽音樂前先蒐集、瞭解這首樂曲的故事。

Visits: 28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