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讚念長老談內觀禪修和應用
問:什麼是內觀禪修?
內觀禪修(毗婆舍那)是依著「識智」或「法眼」,觀察所緣(自己的身心現象),一直到完全看清身心的實相(無常、苦、無我、空性)而滅苦。修習內觀可證得阿羅漢和成佛(成佛另要圓滿三十波羅蜜);修習寂止(奢摩他)可得世間八定(色界、無色界定)。禪修者如果只修習色界、無色界定,沒有轉修內觀,在往生時,會生到梵天而不能出輪迴。
佛陀出世之前,印度的修行者只修寂止, 但佛陀修了內觀,觀照身心,自證自悟而成佛, 接著對五比丘教導內觀,五比丘也都證悟了, 不久佛陀要他們分開去印度各地傳法,佛陀則去度化迦葉三兄弟,老大是優樓頻螺迦葉,他認為自己是阿羅漢,每次佛陀講什麼,認為自己都會,不用再修了,佛陀用種種神通降伏他後,對迦葉三兄弟教導內觀,使他們生起智慧, 證得阿羅漢的果位。修行有兩種,一是奢摩他(寂止),屬於定;一是毗婆奢那(內觀), 屬於智慧。寂止的終點,心只有暫時的寂靜; 內觀則可以開悟。長老在 20 到 27 歲時,所修的都是屬於寂止,後來修習正確的內觀,走在中道後就突破了。
問:長老當時修習中道的內容為何?
修習內觀是修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就是中道。長老年輕時,先以 7 年的時間苦修,所修的只是寂止,並以為八正道是一條條分開的,只要修一條就能證悟。7 年後來到猜那寺,阿姜達摩多羅師父開示說,要把八正道合為一道,就像五隻手指,只有一指是不能拿東西的;如果八正道少了一個,是不可能證到涅槃的。知道這重點後才不會走錯路。在第 14 天起開始專心修持八正道,將心走在中道。本來是想修 7 天吃一頓飯,再修 7 天再吃一頓飯, 繼續修到 7 個月,如果 7 個月還沒有體證,就要延續到 7 年。但是修了八正道不到兩小時, 就體會到了,從那時候起,心和意法是分開的, 然後就一直開發智慧。對修行沒有疑問了,就離開關房,向師父阿姜達摩多羅報告。
心在中道就會在眉輪處生起「法眼」或「識智」,並可以知道身內七輪的不同功能。喉輪處的「意法」和在胸口心輪處的「心」是不同的性質。心像大象,隨性的吃東西,意法則可控制心,就像坐在大象的脖子上。培養出的正念、大正念就在意法之處,而不是在心。從意法去觀照心,可看到心中過去和現在的各種煩惱。
心輪下依次是禪定輪、世間輪和最底下的海底輪。心處在世間輪會追求世間的五欲,海底輪則是愛慾的中心。當法眼或識智越來越強後,就知道世俗的神通和禪定都會退失。識智和心之間可以自問自答。當下知道,為什麼自己苦修時期的五位師父都還俗了,因為他們的心從禪定輪出來後,時常處在世間輪和海底輪, 就會生起還俗之心。
從眉輪處的法眼或識智可以見到實相,接著審查識智和意法,知道這二者是沒有煩惱的;而後去觀察心,就看到煩惱和苦都是在心輪處,所以「苦、集」是在心,「滅」在意法,「道」在法眼。
論上說,心有121 種,煩惱有 1,500 種,愛有 108 種,當下一直審查,反覆觀照,就清楚了。從那時(1964) 到現在 52 年了。行住坐臥,安住在大正念,不管換什麼姿勢,意法跟心不會在一起。清淨的是法眼和意法,要從意法指導心,但是一般人沒有發現這一點,修行時就住於禪定輪,因而不會見到法,看不到心中有見、有取、有愛、有我。
問:為何要觀察心中的煩惱?
例如,有的煩惱會偷偷跟著慈悲心,要時時仔細去觀察自己的慈悲心是不是純粹,是不是有夾雜著煩惱。如此依著慈悲心來修並清除煩惱,最後也可以證到阿羅漢。當六根開放時, 要仔細檢驗在心中有沒有煩惱生起,檢驗有沒有邪見。例如第三果(阿那含)的煩惱是很微細而不易覺察,但要一直去覺察。初果所要斷除的煩惱,比較粗,較易覺察。檢察第三果的 煩惱時,有時候看它,它不出見;不看它時又冒出來。但如果依著住於眉輪的法眼來觀察, 就容易觀察到,觀察到後才能用智慧滅除這些細的煩惱。
問:長老如何指導內觀禪法?
用圖表來指導,例如,七輪圖、中道圖、外身圖等。學員一邊看圖,一邊反觀自己。例如,佛陀時期的讖摩比丘尼,是女眾中智慧第一,原先她是皇后,長得又漂亮。佛陀就在身 旁顯現二位天女(這就是利用形像來引導), 長得比她更美,用來破除她對美相的執著,當她放下自己的美,轉去執著天女的美,佛陀就把她的慢心降伏了,再把天女的美相變成老女人,再變轉成剩下骨頭,如此導引到無常、無我。
由於讖摩皇后過去生中聽過很多佛陀所說的不淨觀,也供養許多佛陀,當下經由佛陀的指引,讖摩皇后隨著修觀,智慧就生起了,接著請求佛陀讓她出家,佛陀同意了。她努力用功後,很快就證得阿羅漢的果位。佛陀時期, 有的人聽法時就開悟了,有的人聽法後離開去別的地方自修就開悟了。我在老虎洞寺指導內觀 40 年,有時被指導的學員沒有證悟,反而是旁聽的人證悟了;有的人是走在回寮房的路上開悟了。
問:生活中怎麼修內觀?
例如,遇到什麼就接受事實,並反觀自己。要覺知苦,眾人都有苦:如果聽到別人生病, 就反觀自己也會生病。見到苦,也會見到法。如果滅苦,就能進入涅槃。有很多比丘想得到涅槃,但沒有去觀照苦。四聖諦是苦、集、滅、道,簡化為兩個:「苦」和「滅苦」。一般的修行者見到苦就受不了,其實要見到苦,苦有三種,身苦、心苦、執著五蘊之苦。要看到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是苦的因,如果要滅苦,要依著八正道來滅三愛或苦的因。
但是只是知道,不會成就,因為修行有五個次第,1、知:知道了,可是還沒見到。2、見:見到了, 可是還沒有修。3、修:在修當中還沒有捨或放下。4、捨:放下了,但還沒真正斷除煩惱。5、解脫:真正斷除煩惱而解脫了。經由知→見→ 修→捨→解脫,就進入涅槃。生活中,要時常知苦、見苦、修苦、捨苦。例如,我們見到不喜歡的壞人,就反觀自己:我有沒有壞人的惡 心?有的話,就捨掉自己惡的心。一般人被罵,就會還嘴,而且罵得更兇(變成都是壞人了)。我們面對怨恨、冤親債主,只有兩種處理方法, 第一種是繼續增長怨恨、冤家,第二種是清洗乾淨。
第一種是,這種人越去做惡業,因而冤家越多,都是回嘴、回手,沒有反觀自己,沒有斷自己的煩惱。別人講我的是非,我就講他更多,變成增長冤家;如果去報仇,那個仇本來是果,卻又變成因,有了因,就會再生出果, 因果不斷輪著。
第二種是,不想往外報復別人,而是反觀自己,往內把想報復的心清洗乾淨。把想報復的心洗掉,就沒有因,就不會再生起不好的果。
例如,佛陀於久遠的過去世當菩薩時,跟提婆達多第一次結冤的經過:提婆達多見到一金盤,想買但是又想殺價,所以向賣的人說這不是真的金盤,並故意離開;不久,菩薩經過也見到金盤,用身上所有的錢買了金盤。事後, 提婆達多認為菩薩奪了他的金盤,成為冤家, 並發起惡願。金盤已經不見了,但是提婆達多的怨恨不管幾世都還在,遇到菩薩就繼續造惡業,一直跟到菩薩最後這一世。由於菩薩不斷清洗心中的惡,不去報復,最後終於成佛!
(本篇為讚念長老於 2016 年 6 月 15 日受訪的內容,由大仁法師翻譯,許凱森編採)
出處: 有緣人月刊263期
Views: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