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寶慈法師 往日迷茫,而今晴朗

撰文.黃丞萱

「還有沒有少年/依舊愛花?」結束訪寶慈法師的回程路上,腦海裡倏地浮現蔣勳詩集裡的《而今》頭兩句,映在夜車的玻璃窗。

正值青春的高中生年紀,正洋溢著對生命的熱情與對未來人生的憧憬,迫不及待想要追尋各種目標,而彼時的寶慈法師,卻早已感受到生命無常帶來的不安,對生命、對世界充滿各種疑問:生命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面對這些問題,身邊的大人的回應卻總是要求只要把書讀好,其餘無須多想。於是寶慈法師開始自己找尋答案,或是閱讀佛經、或是接觸不同道場的活動,甚至也想過出家修行,內心企盼有朝一日內心如巨大雲霧的生命謎團能變得清晰瞭然。然而,從高中到研究所, 抱著各種深沉疑問的寶慈法師仍如小船孤舟,在世間人海中迷航。

漂泊遊子找到長久的「家」

研究所時,受到好友邀約,一同上靈鷲山參加青年佛門探索營,當時仍處於巨大混沌的寶慈法師不抱任何期待地來到山上,在短短幾天的營隊生活中,除了扎實的朝山活動,讓寶慈法師印象深刻的,即是心道法師的開示說法; 也因為接觸了師父的法,原本幽暗無明的內心, 突然照進一絲光明。

「剛接觸靈鷲山時,也是我人生最低潮的時候,第一次聽師父說法,就覺得這位師父說話很特別,他說的法,每一句都能打動自己的心, 後來才知道這就是『相應』。聽了師父的法後, 我開始對生命重新燃起希望,覺得自己是可以改變的,就算遇到困難,也要勇敢去突破,也 在那時決定如果有機會的話想要走修行的路。」回想起初聽師父說法時內心的悸動,寶慈法師記憶猶新。

下山回到家後仍對師父的開示念念不忘, 更上網四處尋找有關師父與靈鷲山的資訊。也是因為想要再繼續聽師父說法、接受師父的教導, 同年暑假,寶慈法師再度接受邀請,到水陸法會擔任全程志工;隔年又上山參加青年佛門探索營,甚至擔任幹部。像是在外漂泊無定的遊子找到了身心安頓之所不再離去,寶慈法師在山上剃度出家、在靈鷲山這個「家」長久住了下來。

身為家中唯一的女兒,寶慈法師「出家」的決定,對家裡無疑是個巨大的衝擊。雖然從大學時期就陸續接觸別的道場活動,看著一天到晚跑道場的自己,家人就有隱隱的預感和擔心, 但真正決定出家時,家人仍不能接受。尤其是偏疼女兒的父親,對女兒不要自己也不要這個家而感到憤怒,幾次上山想帶回女兒未果,更讓父親內心多次產生情緒波動、無法釋懷。然而寶慈師用行動證明出家對自己是個正確的決定。

「過去自己並不擅長表達,加上爸爸是老師,較為權威傳統,親子間無法好好溝通。但即 將出家時與出家後,在修行路上有所成長,漸漸開始學會跟父母親道歉,並感謝他們包容自己過往的不懂事,還跟家人分享學習佛法的心得, 讓媽媽很感動,彼此之間也因開啟對話讓溝通更加順暢。近幾年爸爸身體不好,除了幫爸爸報了水陸,也時常回去探望爸爸,久而久之,多少影響到家人開始學佛,不但慢慢能接受我出家, 也對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思索。」

家人在自己出家後,從最開始的不能諒解, 到現在逐漸認同,雖然仍帶著不捨的骨肉親情,卻多少有了改變與心的方向。而自己呢?出家前後的自己又有什麼不一樣?

「當初遭逢兩次內心的低潮,家人可能略知一二,卻不知道實際的嚴重性,不擅表達的自己也無法向他人訴說,當時覺得自己的困境無法改變、也無法得到解脫而感到非常痛苦,甚至想過放棄生命,然而深知這樣的行為對身邊的人是一種傷害,加上已經親近佛法,知道這樣做的惡業果報。直到出家後,找到了自己生命的目標, 決心踏上修行的道路,對自己的人生意義也更加確定。」看著眼前交流著出家後人生轉變的經驗、侃侃而談的寶慈法師,相信那個「不擅表達的自己」已脫胎換骨。

從親身體驗到成為佛門營導師

出家後從三乘佛學院就讀、在各殿堂實習, 逐漸了解山上的處事跟運作後,寶慈法師又被分發回到佛學院擔任行政相關職務。2018 年,更從多年前青年佛門探索營的學員、幹部,成為佛營的指導法師。過往在佛學院的行政職,除非如華嚴閉關等活動需招募志工,甚少與外眾接觸; 即使是為了其他安排體驗課程的專案,需要與教育界人士或外國參訪者交流,也以社會人士居多,面對青年佛門探索營所謂的年輕的「青年」們,是否會感到緊張?

「這次接下青年佛門探索營算是比較大量與青年朋友接觸,一開始的確也不知道要跟年輕人說些什麼,後來慢慢發現,其實不論是什麼年齡,人都是一樣的。過去佛陀說法時,講苦集滅道或八正道,並不因男女老少而有所差別, 只有在戒律上才提到有些細微的不同。人跟世界的互動,其實就是用佛法去相處、用真誠的心去互動,畢竟人類有共通的情感和語言,甚至也有共通的佛性或習氣執著,因為人是有很多的共通性的。」寶慈法師說。

每年冬季舉辦的「青年佛門探索營」,招收 18 歲∼ 35 歲的年輕人,只是這個充滿繁雜資訊、生活又忙碌的年代,讓人好奇有多少人報名參加,說白了,這個年代,還有願意探索佛門的 青年嗎?

「的確現在網路發達,很多年輕人轉向依賴手機或是電腦等電子產品,寧可待在家中上網學習佛學,但是青年佛門探索營的設計,不僅僅是純然的學習佛法,更希望上山參加營隊的人, 能走向自然,透過在山上的活動,欣賞山海之美、認識動植物,因為佛法無所不在,包容於 萬物之中。」因此,靈鷲山的青年佛門探索營, 不但有一般佛營必做的早課、禪修等課程,更有朝山及 Discovery 活動,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 以五感體會天地有情、眾生可愛。尤其是朝山, 對當年第一次參加佛營的寶慈法師而言更是難以忘懷。

「以往在其他道場參加相關佛學活動,朝山可能只在道場的走廊進行,直到參加靈鷲山的佛營,才知道朝山是如此扎實!很多人第一怕累、第二怕髒,甚至女孩子可能還怕蟲,在山上則通通都會遇上(笑)。雖然我自己不怕蟲也不怕髒,但是體能不佳,只怕無法全程完成朝山,但朝山時把紛沓雜亂的想法都放下,一心一意地去走、去拜,朝山完的當下身心非常舒暢, 因為整顆心都沉澱下來,有一種很寧靜的感覺, 對原本體力差的自己來說,更有一種堅持意志力的成就感。」正因為曾經參與過、親身體驗過, 領悟過身心得到安穩的感受,寶慈法師更能理解佛營課程與活動的重要性,尤其是師父的說法, 對自己影響甚巨。

「師父給我的印象是一個非常慈悲且慈祥, 並具有很深智慧的老師,同時也是法上的父母。師父不是單純的角色,而是有時扮演父母、有時扮演老師,正如同觀音有不同化身,雖然師父有著深沉的智慧,但他並不須多說什麼,就能直指我的內心。當初媽媽問我為什麼選擇在靈鷲山出家,我回答因為我與師父的法有相應, 甚至告訴媽媽:『我已經沒有佛陀了,所以不希望沒有師父,希望能跟隨他學習佛法』。過去的我經歷兩段生命的低潮而堅定想走修行的路, 也曾想修習佛法卻沒有好的老師,在出家那天, 師父對我說:『出家以後跟著師父修習,就放心往前,也不用怕走冤枉路,因為我會告訴你。』讓我放心地追隨師父,接受師父的引領。」

仍有少年愛花,仍有青年近佛。過去在無常中對生命不安迷茫的寶慈法師,在心道師父如燈如炬的說法中,照亮前路;而今帶著自己真切懇摯的生命經驗,要把這燈傳承下去,為更多青年叩啟佛法之門。

出處: 有緣人月刊267期

Visits: 67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