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學習與自己告別

撰文.莊振家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於 2025 年 4 月21日辭世,享壽88歲,消息震驚全世界,喪禮於 4 月 26 日在羅馬舉行,吸引來自世界各地 170 個國家的代表團及政要,同時也有數萬名信徒齊聚哀悼,即使在移民政策上與方濟各立場對立的美國總統川普,也與妻子梅蘭妮一同出席喪禮,可見教宗影響力之大。但是除非教宗死後真的有靈,不然的話已經感受不到了。

這觸發了我對告別式的另一種想法。告別式扮演著封棺火化前與逝者最後道別的角色,除了給予逝者最後的尊嚴與安詳,緬懷逝者,也讓留下來的家人在情感上獲得無限的撫慰、在心理上更能面對離別,由此可見,告別式的意義對於活著的人,比對於辭世之人更加重大。

這一場教宗的喪禮儀式是否延續了以往的傳統?答案是否定的。方濟各早在生前就已預先親自修改了自己教宗身分的喪禮儀式,簡化過往的繁文褥節,「以教會子女的方式安葬,莊嚴即可,不需要華麗鋪陳。」

以棺木為例,以往教宗遺體須入三重棺(柏木、鉛、橡木),方濟各則選擇了一口內襯鋅的簡單木棺,可見其本身也瞭解華麗的鋪陳只是給活著的人看,對於辭世的人並無太大意義。

但是如果他生前沒有親自主持作出改革,後人會作這樣的改變嗎?答案也是顯而易見的。

這也讓我思考了一個自我課題:學習與自己告別。

一個人常常會因為揮不去的過往造成各種心理的負擔,進而影響到對未來的生活泉源及快樂的動力,如果我們能夠多多學習與活著的自己告別,或許心境會有所不同。

那麼,我們需要對「活著的自己」做哪些告別呢?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既然每一個人都有可能犯錯,只要不是作奸犯科,何不與自己的過去缺失告別?不管您是參與寺廟的活動或者教會的彌撒禱告,別忘了時時與自己的缺失及不完美告別。

例如:有人從小就是學霸,從來沒有體會到身為後段班的心境是如何?哪天在其他方面無法像學霸一樣走在人群前方,就有可能在心裡自我的那一關過不去,不小心還會憂鬱症上身,豈不知原諒自己、接受自己、與自己的過去告別,迎向未來才是上上之道。

雖然俗語說:「棺材是裝死人不是裝老人」,但是以一般的機率而言,父母親先我們而走的機率會高一些,所以要以告別的心情與父母親相處,因為告別式再盛大再華麗,對於走的人是看不到的,相信也不一定是父母想要的。

一定要為自己可能臥病在床多年作打算,「久病無孝子」,「一瞬間過世固然哀傷,但是臥床多年更令人痛苦」,尤其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的「失智症」更是會造成很多人的困擾。

不要到那時候連與自己告別的能力都沒有,最好是生前都安排交待清楚,也要藉此與自己告別,雖不一定可以撫慰在世之人,但至少自己此生無憾。誠如教宗生前所作的改變,如果我們身前已作安排,子女的身心靈也會得到無比的撫慰,不會落入救與不救的兩難情節,也不會因喪禮辦得不夠盛大隆重而落入自責及心靈負担。

學習與自己告別、告別自己年少輕狂的無知及無心錯誤、告別自己未能功成名就──不完美的自我、告別至親好友──珍惜當下,人一生是停不下來的單程火車,陸續有人上車,有人下車,珍惜每一段的相遇,相處及相別,不要空留遺憾。而每一段的告別都要學習,唯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讓我們的心境「好上加好」。

告別沒有一定的形式,也沒有任何框架,「學習與自己告別」讓自己人生的不同階段都能安然度過,不僅過得快樂,也能無憾。

來源:第343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2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