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寶林法師逆境中的正念

撰文/攝影.陳盈霖

師父告訴他:「沒有佛法是不能解決的,若有不能解決的就不叫佛法。」

寶林法師自幼成長於樹林,曾在樹林中心擔任多年志工,出家後回到該中心擔任助理執事,經過5 年的學習與歷練後擔任執事法師。出家16 年、在樹林中心度過14 年,深諳當地人事物等方方面面,堪稱當地「老面孔」。

除了在樹林中心參與選址、遷址等過程,舉辦各類法會及活動接引更多信眾步入佛法之門,寶林法師同時擔任新北 C 區指導法師與印尼佛學會執事,一路走來「從做中學,從行中悟」,點滴成就今日的修行。在寶林法師心中,心道法師是其心靈依止;〈大悲咒〉、《普賢行願品》與《金剛經》等經典,猶如行道時的最佳靠山,護佑他順利度過重重挑戰;而觀世音菩薩慈悲 相印,則助他突破難關、弘法之路更行圓滿。

樹林中心成立於1998 年,最早位在新加坡工業城,2004 年搬到樹林保安街,2012 年9 月再搬遷至樹林中正路現址,是三峽、土城、 樹林、鶯歌地區信眾的共修道場,整體空間寬敞清淨,禪意氤氳,且有著可俯瞰群山的寬廣落地窗。

最具特色的是莊嚴佛堂後的「千佛功德牆」,象徵各信眾護持佛法的堅定信念,見證每一位大德建設道場的菩提願力。寶林法師說,這是前任執事會常法師當年拜千佛的發想,由 靈鷲山工程部設計,希望藉由一千尊佛像,結緣一千位護法居士,具足殊勝福報。

隨著樹林中心愈發展,愈多信眾來護持,牆上名位持續增加,這面佛光普照之牆,成為大眾心靈依託,讓道場生機勃勃。

佛教對寶林法師而言並不陌生。自小,學佛的母親會帶著年幼的他至道場參加法會,也曾帶他到九華山擔任志工。爾後母親生病,透過國中同學引薦,因而牽起與靈鷲山的緣分。 寶林法師說,念專科時,國中同學經常帶他到 樹林中心擔任志工,那時他常一下課就去中心幫忙,他笑稱自己「熟悉到人家以為我是秘書。」

無生道場也是寶林法師經常駐足之地。「那時幾乎每週都會上山,法師們相當親切。」在山上擔任志工約莫一年多後,一次回山在課堂內,寶林法師第一次見到心道法師,心生景仰,深感「這就是我要追隨的老師。」

寶林法師回憶起那天,師父那時約莫5、60來歲,面容慈祥,初見當下,師父即提出幫他皈依。雖然那些年師父經常會幫來訪的信眾皈依,但當天皈依的弟子只有他,一旁的師兄誇讚他有福報。爾後,「有時閒聊,師父會問我要不要來剃頭、一起出家?」他笑言,師父也說會等他畢業後再來(剃度),「但當時我挺抗拒的。」

直到2、3 年後,隨著上山次數愈來愈多,寶林法師發現自己有了「為何每次來到山上還要離開」的念頭,尤其是在搭乘交通車下山時,心中總想著,「這裡是我的家,我不想下山。」

專科畢業後,因緣際會下,寶林法師進入佛學院就讀,將佛法扎根於心。他指出,當時 了意法師正推動成立生命和平大學── 由於 印度最古老的那爛陀大學遭摧毀,心道法師希望藉由生命和平大學,復興那爛陀大學理念。此一理想觸動了寶林法師,使他更堅定佛學修行路。

就讀佛學院期間,寶林法師住在無生道場,過著團體生活,有時會與職工、志工們聊起出家事宜。2008 年,他為心道法師獻上生日禮物時,沒想到師父直言他因緣即將成熟,與他許下於農曆臘月初八佛陀成道日剃度的約定。師父這麼一說他有些愣住,因為距離佛陀成道日僅有兩個多月,但仍開始做著出家準備,每日念誦水懺,並且心裡愈來愈堅定,「這次是真的(剃度)了。」

然而又覺得「只有我一人剃度,太孤單了」,寶林法師回憶說,他在華嚴法會閉關中,向諸佛 菩薩許願,祈求能有法友一同出家。殊勝的是,法會期間他去量僧鞋時,當時也尚未出家的寶鬘法師 陪著他,教育處的寶髻法師見狀讓寶鬘法師順便一起量,兩人量好準備離開時,「寶鬘法師隨口說了句,若一路走過去時有碰上師父,那我也出家。」

當天華嚴閉關完畢約莫晚間 11 時多,兩人一路走著,而師父竟迎面走來,於是,寶鬘法師出家成定局。正式剃度日那天,除寶林、寶鬘 兩位法師外,時任職工的寶燦、寶宏、寶相法師也因緣具足,5 位法友同時剃度。

提及家人,寶林法師表示母親對自己出家的決心予以尊重。他說,母親也曾有過出家念頭,但因是家中長女,遂僅只有阿姨出家。面對女兒的選擇,儘管不捨,卻也深知這是緣法所至。

出家後經過半年實習,寶林法師回到樹林中心擔任助理執事協助會常法師,逐步熟悉執事各項事務,5 年後正式接任執事法師,至今仍肩負著樹林中心弘法重任,他說,「我本身是樹林人,對那裡相當熟悉,師父認為這是緣分,也希望傳承道場精神,於是讓我回到這裡。」

然而,從志工到執事法師的角色轉換並非易事。年僅22 歲的寶林法師儘管滿懷熱忱,卻面臨不小的挑戰。出家與在家身分不同,各方面都需調整適應,特別是接任助理執事時,講堂當時正處於準備搬遷階段,各項事務諸如裝潢、搬家與接眾等事情接踵而至,寶林法師還需照顧生病的會常法師。

由於離開校園後便出家,缺乏社會工作經驗,許多事情都需從頭學起,特別是人事與組織相關事務,寶林法師只能從做中學,一步步在實踐中累積經驗,磨練自己心性的定力與韌性。

寶林法師表示,早年的樹林中心位於火車站附近,臨近迴龍捷運站,是一位熱心居士捐贈的地方,但教團一直希望找到一處屬於自己的道場。當地教團、執行長發心尋覓,歷經10 年後,終於看中交通方便,空間大,能容納百人共修的現址。

他坦言:「那時講堂搬遷的案例相當少有,幾乎每個環節都需親力親為,相當辛苦。」歷經3 年設計、裝修與反覆調整的過程,樹林中心總算於2014 年順利遷至新址。

嶄新的樹林中心,並非馬上成為信眾安心共修的靜謐之地,真正的挑戰才開始。

喬遷初期,信眾寥寥,「不知道為什麼,有好長一段時間,偌大的樹林中心似乎存在著某種障礙,信眾無法順利走入」,寶林法師表示,那段時間,中心人事也不穩定,他面臨不少異議聲音,身、心備受壓力。

當他把困境呈報給心道法師後,師父指導他每日在中心施食,回向給當地眾生,並建議他在講堂舉辦《地藏經》共修法會與孔雀明王法會,以超度四方有情眾生。「師父告訴我,既然陽間無法接引信眾,那就先度化冥界眾生。」

經過不間斷地施食回向,每月舉辦《地藏經》共修,1、2 年後,寶林法師慢慢發現樹林中心氛圍有所轉變,「善緣好像來了。」

歷經了4 年的努力,新冠肺炎疫情前夕,中心幾乎回到往昔舊址的熱鬧,信眾會主動打電話到中心,「過去水懺法會頂多幾十人參加,自前年開始,法會幾乎滿座。」此外,講座與共修活動也陸續吸引不少信眾。

回首來時路,「那段時間壓力很大,甚至出現憂鬱情況」,寶林法師坦言有時會在深夜對著師父的照片哭泣,發洩心中的無助。心道法師似乎也察覺到他的煩惱,有一次回山時竟問他:「為什麼看著我的照片?」

對於寶林法師面臨的困境,師父也告訴他:「很多事情需要自己解決」,還說:「沒有佛法是不能解決的,若有不能解決的就不叫佛法。」他深信這句話的智慧。

逆境中,佛法是寶林法師最大依靠。他不斷持誦〈大悲咒〉,透過禪修安住心念,內心漸漸生出一種不動的定力,與觀世音菩薩相印。因緣際會下,他又受益於《普賢行願品》願力,觀照《金剛經》法語,祈求善緣具足,周圍事物一切圓滿。

走過漫長疫情,樹林中心逐漸恢復穩定,持續舉辦各類法會、課程與社會關懷等活動,接引更多有緣眾生。寶林法師說,剛出家時師父告訴他:「累,也要有正念。」這對他的修行有極大幫助,每當內心開始出現負面情緒或疲憊時,他會提醒自己保持正念,儘管困難時,正念觀照並不容易。

每年中心幹部們都會齊心發想、討論次年活動安排,讓講堂更具活力,接納不同需求的信眾。除年度孔雀明王法會外,中心每週有共修活動,也舉辦四期教育、一日禪等課程。每週二晚間開設瑜伽班,讓更多不同背景的有緣人進入 佛門,接觸佛法的智慧。

為順應當代需求,生命關懷課程也是樹林中心重點發展的目標之一。寶林法師說,「隨著年紀增長,每個人都會面臨生老病死,內心的轉變與身體調適非常重要。」

中心會邀請各領域老師分享生命的故事,幫助信眾在面對人生不同階段時,能從佛法中找到支持與力量。中心也與在地社區結緣,關懷弱勢族群,如歲末送餐至貧困家庭。

寶林法師指出,佛法應在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活動不僅止於表面,而是對信眾修行的深層意涵。

今年樹林中心與相關機構合辦特殊兒童營隊,推廣心道法師倡導的「靈性生態」理念──尊重每一個人、每一個族群以及各種生態。透過特殊兒童營隊的經驗,體悟師父所說的靈性生態。他希望未來舉辦更多親子營隊等活動,並帶領信眾接力朝山,鼓勵每一位信眾觀照自己內心,尊重他人,領略佛法中的無量光明。

來源:第338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131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