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曹郁美
有一部經典在唐朝中葉譯出,原名很長:《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後來簡稱《楞嚴經》。
「首楞嚴」為梵文 Śūraṃgama 的音譯,字根來自Śūra,意為「增長」、「勇健」、「勇士」。samādhi 音譯「三摩地」、「三昧」,意譯「定」、「禪定」,即專注不二的定境。根據文獻描述,「首楞嚴三昧」為諸三昧(定境)之首,能得此三昧,即能摧毀諸煩惱魔障。
本經一開始就敘述阿難尊者遭到摩登伽女的幻術,差點毀了戒體,結果被文殊菩薩救回,於是佛為阿難說法:一切眾生之所以在六道輪迴中生死相續,其原因就在這雜染的一念,而不知自己本有一常住不變,清淨圓滿之心。阿難因沒有掌握真心以至於被妄心宰制、誤入歧途遭遇劫難,最後世尊教大眾諷頌〈楞嚴咒〉以消災解厄。
這裡有個重點:「心在哪兒?」何以有真、妄之別,結果開啟了「七處徵心」的討論。
阿難說:「心在內」,佛答:「錯!」
阿難說:「心在外」,佛答:「錯!」
阿難說:「心在潛根」,佛答:「錯!」
阿難說:「心在暗內」,佛答:「錯!」
阿難說:「心在隨所合處」,佛答:「錯!」
阿難說:「心在中間」,佛答:「錯!」
阿難說:「心在無著處」,佛答:「錯!」
為何以上皆非?「心」到底在哪兒?
答案是:吾人的妙明真心是遍一切處,充塞於宇宙間,它是無所在,又無所不在的。
本經卷六這樣形容「心」:「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很抽象嗎?
當然,「心」本來就很抽象。譬如我們問:「你心裡在想什麼?」「你不用心哦」,這裡的「心」指的是「腦子」:「你的腦袋在想什麼?」「怎不認真想一想?」
這就是中文奧妙處,「心」可以是「腦子」,屬於思考的、精神作用。也可以是「心臟」,它是生理器官,生命之存活絕不可少。然而我們說「心不在焉」、「恍神」、「三心兩意」,這個「心」絕對是前者而不是後者。唯識學上有色法、心法二個類別,心法又分為一百種,即所謂的「百法」,細膩地描述內心的波動。簡言之,《百法明門論》是十分有價值的論典。
五代時期流傳這麼一個故事:有一位僧人為了參禪體悟真心,在門上寫了「心」字,在窗上寫了「心」字,在牆上還是寫了「心」字。文益禪師知道後說:「門上應該寫『門』字,窗上應該寫『窗』字,牆上應該寫『牆』字。」這是什麼意思?
禪師認為,你到處寫「心」就能找到它嗎?那只是暴露你的矯揉造作、不切實際,離「真心」愈來愈遠、離「妄心」愈來愈近了。文益禪師可謂一語道破!
禪宗還有個概念名為「身心脫落」,這是日本道元禪師提出的,是他的證道體驗與心境。
「身」是肉體,「心」是精神層面的思想、觀念等。有健康身體才談得上修行,是必然的道理。至於「心」,它可能墮落無知,也可能喜悅昇華,全看你如何駕馭它。
其實根本沒有「脫」什麼「落」什麼,它就是你的「自性」,一直都在那裡,不動不搖。也就是佛為阿難說「七處徵心」:「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不必刻意追求,它是遍一切處、無所在,又無所不在的。
「身心脫落」指的是身心皆無罣礙,那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嗎?
(本文作者為東吳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靈鷲山慧命成長學院講師。著有「《華嚴經》之如來放光」、「十方成佛──華嚴小百科」等書。)
來源:第314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