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呂松庭
我有張小時候和妹妹合照的照片,照片中,兩個人穿著新衣蹲在地上,不知道在玩什麼,也沒有望鏡頭。
拍照片時,我大概才四歲,妹妹當然更小,那麼小的事,實在已無記憶,只是靠長輩的倒敘。譬如說,我從媽媽口中才知道,小時候我還帶妹妹去雜貨店買東西,帶她蹲在地上玩遊戲,沾了一身泥土。這麼說,我顯然還算是個好哥哥。
當然,可能我和妹妹只差兩歲,所以,我實在不記得妹妹出生前,我這個要做哥哥的曾有什麼感受?會不會像《小淘氣尼古拉》裡,已經上小學,有一群同學好友的尼古拉那樣,擔心爸媽一旦有了小弟弟,就會帶他去森林丟棄?
當尼古拉懷疑爸媽要丟棄他時,聽到什麼風吹草動,或明明爸媽講的是別件事,他也會疑神疑鬼的。最後,才跟同學們設計出一連串「保衛尼古拉」的搞笑行動。
平常,書裡常出現的姆指仙童故事,小尼古拉也投射成是自己的遭遇,害怕自己會跟姆指仙童那樣,被丟在森林裡,已到了做惡夢的程度。所以,成人世界覺得沒什麼問題的童話故事,聽在擔憂害怕的孩子耳裡,仍有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你讀童話時也會不由自主地想像成是自己的故事,請你直接跟爸媽問清楚,不要一直擱在心上。當然,我相信你一定比小尼古拉聰明,知道童話故事不一定是真的。
小尼古拉後來知道,就算爸媽生下小弟弟─不過後來媽媽生的是妹妹就是了─將來他仍可和「弟弟」玩耍,教「弟弟」踢足球。到時有弟妹倚靠你,你要保護他,聽他叫你一聲「哥哥」,那種滋味,像自己突然長大了許多。有了弟弟妹妹,從此在家裡,你就昇級為「哥哥」或「姐姐」,你不再是家中最弱小、最無助的一個。從此,你要負起保衛家人的責任。
日本心理學家永野重史和依田明就做過這樣的研究,調查發現日本家庭有八成以上,會稱呼家裡年紀較大的手足為「哥哥」或「姐姐」,而不再稱呼名字。電影演到妹妹出生後已接近尾聲,我們沒有聽見爸媽怎樣稱呼小尼古拉,但我相信當上哥哥,從此就不一樣了。
有了妹妹的當下,小尼古拉還有些失望,他期待的是和同學家一樣有個弟弟,抱怨剛出生的妹妹「是團小毛球,好像長了四個屁股。」惹來大人們的一陣歡笑,這讓他在老師出的「將來的志願」作業上得到了靈感:將來,他要做個給大家帶來歡笑的人。
這樣,對小尼古拉和妹妹的關係,也算是個好的開始吧。當哥哥是一輩子的事,他們的故事還長著呢。
Views: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