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智弘
2018 年的 9 月,環繞著北迴歸線附近,9 個巨大的風暴在全球驚起陣陣恐慌。曾幾何時,極端氣候已經變成常態,猶如人心已經習慣了迷亂,慾望與忙碌成了多數人生活的全部。你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欣賞家門口路旁的野花? 無論你是否注意到它,無論世界如何瘋狂轉動, 那小花始終專注地用它靜默卻巨大的力量,奮力的鑽出頭、綻放開來?
「瞬息萬變」這個成語在當今已不只是用來形容世事變幻,更貼切的可能是人的心智、甚至是大自然的變異與難以捉摸。佛說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到頭來外境的種種,終究 是根源於我們自心。史丹佛大學傳播學教授納斯(Clifford Nass)研究指出,由於資訊科技所帶來的便利,生活中充斥著手機與傳媒上迅速變換的訊息,人腦已逐漸習慣短暫而多變的刺激,難以長時間專注在一件事物上,且已使得大腦出現持久性的負面變化。觀察社會上日益增多的恐怖治安事件,可以想像現代人的心理健康也已出現嚴重的問題。越來越多人無法專注從事一項工作、思索一個問題,也難以深刻投入眼前的事物,甚至無法分辨虛擬與真實之間的界線。這是現代人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物質主義已經深深地烙印在現代人的心裡; 失去了對靈明本性的把握,妄想習氣便令人在物慾狂流中飄盪迷失。這也就是人心的失落以及自然的崩壞之根由。回歸源頭,還是要認識自心、恭敬自性。
靈性教育的日常與恭敬
浩瀚大千,無處不有真理;點滴塵事,自性本含圓通。筆者想起某一年帶著學生前往蘭嶼畢業旅行,在傍晚時,將一首首短詩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海灘上散開來,慢步,觀海,靜思,審己,沐浴著夕陽的霞光,見證太陽落下, 暮星升起;從心靈而非頭腦去感受大自然的美麗。隔天凌晨天尚黑時,大家來到島的另一邊, 摒息觀看恆星的升起,浪濤拍岸聲中,見證這世界從黑暗轉為光明的過程。這一幕幕靜默而震撼的畫面,想必在青年心中雷鳴作響,震動他們與大千世界最深的連結與感觸。
這也就是靈性教育最重要的兩大原則,日常與恭敬。華德福學校中盡多儀式性的活動, 在每天一開始,進入教室之前,教師要跟每一個孩童握手擁抱,以微笑與溫暖彼此問候,邀請進入神聖的學習殿堂;上第一堂課之前要誦詩,讓太陽的光與善,自心中的覺性力量,透過詩歌中的圖像一一現前,融入在每分鐘的學習裡。
下課前一同朗誦,「願智慧照亮我,願慈愛由衷而發,願力量灌注全身,而後我將昇華, 成為人們的助手,聖潔的僕人,真誠無私。」所學的一切,將透過我融入世界,化作眾人的一部份。
透過中午用餐前的謝飯歌,好好思維這餐飯得來不易,懷著感恩的心享用它:「感謝大地和太陽。帶來光芒和溫暖,滋養植物與動物, 培育愛心的孩子,讚美您。」
放學前,讓所有孩子們靜立片刻,回想一天所學,充實而盡己的度過這一天,「今天的工作已經告一個段落。我們的所學將會住進心裡。倘若我們盡心盡力,智慧、力量與愛將會茁壯。」
每一個行動中帶著清楚的覺知
日復一日,每一次用誠摯的音聲念誦這些詩句,圖像會在心中一一流淌,孩子眼前浮現的陽光、大地、世界的圖像,點點滴滴的照耀著孩子的內心,在肅穆恭敬中了悟到自身與世界的一體,我是如何的投身在這個世界,又是如何幸福的被世界所環抱照顧著。在這樣摒除抽象思維的感受中,靈性豈有二分?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我就是愛。
意志貫穿了每日有意識的行動,在每一個行動中,我們帶著清清楚楚的覺知,滿懷喜悅的面對問題並創造更多的美。這就是華德福靈性教育的根本原則,在善、美、真、意志、情感、思考、日常工作、恭敬心中,體察自己,投身世界。
印光大師說:「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得利,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如若我們不恭敬自己,生命豈能開展?若是不恭敬這世界,又怎能欣賞到她的美?「古德云:『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透過教育,讓孩子得到開放的心,清晰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明澈的眼,與虔敬的心, 去看見、穿透萬物表象,感受真理,見證法性的浩瀚無垠,並積極開展自己的生命。這當是靈性教育最高的目標了。
秋意漸濃,地球又漸漸走到內斂的方向上, 施泰納博士為這個時節寫的的這首詩,正可映照出這變動中不動的自心,黑暗中始終閃耀的自性光明:願此時的我歸屬於我自己, 燦爛的將內在之光,灑入時空之暗。
所有自然界存在者漸入沉睡, 而心魂深處將甦醒,帶著太陽溫暖光輝清醒,進入冬季洶湧而來的寒冷。(註)
註:此詩作為施泰納博士所作之「心靈周曆」(Soul Calender);譯者為蔡仁芳。
(本文作者為慈心華德福學校教師)
出處: 有緣人月刊263期
View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