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生命大和解(下)

心是光明、沒有形象,萬有都是心所幻化, 我們本性是空寂的,心就是我們的本性,它不會生死,心是光明,能夠了解事事物物, 我們的心性就是那麼存在,一直沒有改變過, 祂從此找到自己,讓心回家、心不再流浪,也就是了生脫死。佛把自己的問題解決了,也把老婆、小孩、爸爸⋯⋯的問題全給解決掉,也就是祂看到爸爸、孩子、老婆都死不了,會死的是那個殼,就像蛇會脫殼換形,我們也會脫殼換形,身體死了,就換另一個形,又年輕了, 所以什麼是生死呢?就是轉換頻道。

佛為了了脫生死、斷煩惱,看到本性是空寂的,那煩惱又是怎麼來的?煩惱是我們的欲望來的,欲望是因為有身體,沒有身體,欲望是沒有的,沒有欲望就沒有煩惱,也就是離開了貪瞋癡慢疑這五毒元素,所以斷煩惱、了生死,明白了自己的心,明白了自己的性,就能夠成就不死的法身。

輪迴是因為記憶之間的網路關係

那麼成就法身,接下來要幹嘛呢?再來要成佛。佛叫做「遍智」,遍智怎麼來的呢?哇, 祂看到「原來我這樣一個開悟啊,並不是今生才發生的,而是我的每一生,一直都在追求這個生命的源頭跟究竟⋯⋯」這是累積來的功德, 比方我們讀博士,一個人頂多讀一、兩科專業對不對,佛是全部都專業,「遍智」沒有一個不專業的,「喔!原來我過去生就發了菩提心, 要度一切眾生,讓他們能夠成佛、能夠有大智慧,因為生生世世都做這件事情,所以有遍智的果報,現在我們這些眾生,大家都跟我一樣,也都能成佛。要是妄想太多、執著太多,自己綁死自己,那就成不了佛了。」

願成佛度眾生叫做菩提心,你只要把執著、妄念卸了,就能夠生起智慧、能夠成佛。講是這麼講,可是遍智要遍學呢,遍學要從每一個 生命裡面,一個一個一個⋯⋯去播覺悟的種子, 每一個眾生都要結緣到,要讓八識田中所有的生命種子都銜接到這個緣,能夠有智慧。你只 要有菩提心,就可以有遍智的成果,所以學佛, 一個是為「了生死、斷煩惱」,一個是要知道 怎麼成佛,成佛就要發起自度度他的菩提心, 然後「因該果海」就會自然「果徹因源」,也就是成佛了。

所以,成佛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因為發菩提心,要花很多時間跟眾生結緣,能夠這樣去結緣,慢慢就會形成一個國度,叫做佛國淨土, 基督教有創世紀,說所有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 那佛是發了菩提心以後,結了很多善緣,然後就有共振共鳴的影響力,所以每一個發願要成佛的人,從學佛開始,慢慢就進入了脫生死的這份涅槃性,再來你慢慢就會發願,度一切眾生成佛,然後才形成佛國淨土,這個平台,是佛 生生世世所度化過的這些眾生形成的。

輪迴完全是因為我們記憶之間有一個網路關係,曾經是夫妻、父母、兄弟⋯⋯因為整個記憶的網路,生命環扣在一起,我們曾經做蟑螂的時候,是很好的夥伴;做老鼠的時候,大家也很開心的;做魚類的時候,游啊游,也有很快樂的時間,所以我們每個人所產生的不同發生, 就有不同的記憶,生生世世互相勾稽,如果沒有記憶的話,人就不可能有輪迴。

種好因得好果 每一生發願成佛

當我們不知道佛法的時候,我們不知道殺生是不好的,所以會殺生;我們不知道偷盜不可以,就會偷盜;我們不知道邪淫的後果,所以也邪淫,所以沒有學佛以前,我們做很多不知道因果的事情,對不對,造成彼此生命的記憶體裡,累積很多恩怨、糾纏很多結,也造成彼此很大的痛苦,所以在水陸當中,我們就來磕頭、來懺悔,過去做的對不起了,從現在開始, 不要這樣彼此仇恨,我們來跟佛菩薩一起吃飯, 在內壇一起共修,一起解冤解業、過好日子,不 要再這樣怨懟仇敵的活著。

每一個人都儲藏了一個世界,儲藏生命整個的發生,我們跟誰老是過意不去,我們不知道過去發生了哪些,過去嘛,不是每件事情都種好因,有的時候我們拐人家、騙人家、欺負人家, 不曉得曾經讓別人受那麼樣的苦,對不對?那不管怎麼樣,我們來水陸就做這件事情,把過去記憶的「結」消磁掉,消了,就好了,恩怨少, 人緣就會好,然後彼此沒太多阻礙,事業就會順了,如果我們不做這種消磁,記憶本來就種植在那邊,一定會發生,輪迴就是這樣發生了。

學佛我們才知道,種好因才能有好果,所以佛的意思,第一個要能夠了解生命是永恆的, 第二個要跟廣大眾生結佛緣,才會一了百了,不再會有瓜葛,有瓜葛也都是好的,生生世世我們都要轉換那不好的瓜葛,甘願受點苦來還債是吧。可我們有很多人,這一生,情不甘、意不願, 只要有一些不如意,就開始反抗、對立,將本求 利,不管好壞都去加強。那我們佛法的意思是: 壞的,我們不再去製造、不再去延續;好的,我們要去延續,而且更要去創造,生命與生命之間,彼此的對待就是大和解、大善緣。

反正每一生都有生命嘛,你每一生都做這件事情,這就是佛法的事業,也是智慧跟善業的志業,尤其當我們發願成佛的時候,沒有一個眾生跟你是脫離關係的,你對待每一個眾生的關係,都要像對父母這樣去服侍他、照顧他, 讓這個生命終究可以成佛,這是我們成佛以後的一種大捨、喜捨的生命。

出處: 有緣人月刊 274 期

Visits: 17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