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陳瑞貴
林靜芸醫師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洪淑惠策略長合著的《謝謝你留下來陪我》,描繪林靜芸醫師無微不至地照顧其先生林芳郁醫師的心路歷程,引起廣大震撼!許多醫師與心理師紛紛發表觀點、看法,強調照顧者的辛勞。「老老照顧」再成為議題。
老老照顧的故事
照顧者的辛勞確實只有經歷過的人點滴心頭。辛勞背後又有什麼支撐力量?責任?義務?經濟能力?社會期待?或是深刻的愛!
一天在診所候診。自動門開了。一位看來超過80歲的老伯伯,努力地要把輪椅推進診所。
輪椅上坐著與他年紀相仿的老太太,口罩蓋住了鼻樑與眼睛,微張著口,斜著頭。老伯伯再怎麼辛苦,就是進不了診所。自動門開合開合著,老伯伯焦急起來。這時坐在靠近門邊的候診病患不自覺地驚呼:「老太太的拖鞋掉了,卡住輪椅。」大家還來不及幫忙,老伯伯熟練地把手伸過輪椅下方、把拖鞋撿起來,推著輪椅進診所;他默默、慢慢地蹲下,幫老太太穿上拖鞋,繼續往診所走道走去。護理師提到除了驗血還要驗尿,他輕輕地說,「她穿紙尿褲,恐有困難。」這是他唯一的一句話。在他臉上看不到煩躁、厭惡、辛苦的表情。不知何時,老太太的口罩已正確地覆住口鼻了。
一位76歲重聽、有輕微失智的老先生,一早開車送太太參加老人會課程並約好來接太太。老先生爽約了,太太報警。經調尋老先生行車軌跡,發現他一早出車後就未曾停留,竟駕車橫跨臺中市10個行政區,疑似失智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幸經警察掌握路線,追蹤攔停,接送回家,老先生不再辛苦找尋歸路。(這裡不支持有病開車的行為!)這位老先生接送太太,或許是「老老照顧」的另一案例吧!
在一所教學中心醫院的門診候診區。近約 70 歲的太太,對著坐在輪椅上插著鼻胃管、瘦骨嶙峋的病人不地嘮叨:「早就叫你戒煙,偏不聽;要你吃飯不要那麼快,你就是狼吞虎嚥;要你步調慢一點,你老是匆匆忙忙。好了,惹了一身病。過去的豪氣哪裡去了?」只見那位病患抬起頭,稍微張開嘴,口水由嘴角流了出來。嘮叨的太太此時很自然地拿出口袋裡的衛生紙,輕輕幫忙擦拭,眼神柔和、無語。原來病人是她
的丈夫!
老老照顧的背後
80 歲沈默的老伯伯、76歲的老先生以及近70 歲的嘮叨太太,在照顧的當下,或許沒想過責任、義務、經濟能力等等念頭,只因為對方是這輩子的「牽手」,「還有誰比我更讓你放心照顧你的?」在臺灣傳統社會文化裡,把愛掛在嘴上是很困難的事,但彼此都有一份默契。是否就像鄭進一寫的《家後》:「阮將青
春嫁治恁兜,阮對少年隨你隨甲老……有啥人比你卡重要?阮的一生獻乎恁兜,才知幸福是吵吵鬧鬧,等待返去的時袸若到,你著讓我先走,因為我會嘸甘,看你為我目屎流。」其實,孰先孰後並不最重要:年輕時,丈夫總是走在前面,大聲催促太太走快點;年邁了,丈夫總是望著太太背影,脆弱地呼喚要太太等等。無論如何,彼此都相依等待。
靈性之愛
心道法師說過,靈性是愛!「老老照顧」的深沈隱喻或許如《謝謝你留下來陪我》所描繪:「你用盡全身的力量,拚命留下來陪我,不管歲月如何、病程如何,我也會盡最大的努力來回應你。」是否這份深刻的靈性之愛正支撐著超高齡化社會越來越多的「老老照顧」?喔,不,老老相依!
來源:第346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