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尋回牛脾氣

撰文.顏 靜 插畫.黃靄琳

閒來無事,無事掛心頭,就請看看十牛圖, 尋思一名修行者怎樣馴服心性習性,同常具有超現實的筆觸。時,請用「我」這個人,尋思「人牛兩忘」, 廓庵禪師在《十牛圖頌》裡提到這個境界,如此寫道:「鞭索人牛盡屬空,碧天遼闊信難通。紅爐焰上爭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十牛圖》一般說是宋代的廓庵禪師遠改作清居禪師的八牛圖而成。20 世紀 60 年代,禪宗進到歐美成為一種流行,《十牛圖》對精神分析、心理學、藝術都產生了影響,改編成戲劇、歌曲,我還看過美國女畫家畫的《十牛圖》,非「牛」,當然是種抽象的譬喻,一般理解說是「念心」,凡夫俗子的念心,就像一頭牛, 總是到處亂跑亂鑽,你也可以說人的習氣就是牛脾氣,很難調伏。想調伏心中這頭牛,必須要有 相當的耐力及智慧。

是讀心理學的,傾向以心理學來讀《十牛圖》,日本心理學者河合隼雄在《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中,將《十牛圖》和榮格的煉金術中的 10 幅玫瑰園圖作比較,說那個牧童象徵自我(ego),牛象徵追隨慾望衝動的本我(id)。自我要去尋回本能的我,羈絆住本我,不讓本我過度的放縱逸樂。

所以,要怎樣解釋《十牛圖》,讓古代禪宗的圖對我們的人生修為有幫助呢?我認為這就是一趟「尋回牛脾氣」的歷程。尋找牛,馴服牛,最後卻是無牛也無人的空性境界,也就是佛家說的「證得菩提道」。

來看看這十個過程,從開始的「尋牛」, 到「見跡」、「見牛」、「得牛」、「牧牛」、「騎牛歸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還源」,到最後的「入廛垂手」,人生目標的追求,無論是追求卓越成功還是修道,應該不脫這樣的歷程。

讀讀廓庵禪師如何形容「尋牛」吧:「茫茫撥草去追尋,水闊山遙路更深。力盡神疲無處覓,但聞楓樹晚蟬吟。」衍伸為追求人生目標, 我們確立目標,在茫茫中展開費力追尋,有時覺得自己很接近,有時又感覺渺茫無覓處,但心總是不停歇下來的。

禪宗公案中,石拱禪師原本是個獵人,聽馬祖大師開示,拋下弓箭出家。一段時日後, 馬祖問他現在用什麼功夫呀?石拱禪師說:「我 現在整天就是牧牛。」馬祖問:「你怎麼牧牛?」石拱答:「看到牠在吃草,就把牠拽回來,就這麼簡單。」馬祖聽了就說:「你是真正在牧牛了, 這個叫做保任。」

尋牛、伏牛、騎牛歸家,好比是我們學習馴伏自己桀傲不馴的習氣,但禪師認為這樣是不夠的,那也只是用一個習氣來替代另一個習氣, 但有習氣就不是菩提心啊,到了修為的後來, 廓庵禪師寫道:「露胸跣足入廛來,抹土塗灰笑滿腮。不用神仙真祕訣,直教枯木放花開。」枯木開花,那是禪的意境啊。

還有一則禪宗公案,弟子問藥山禪師,有一頭大鵝,你把牠裝在瓶子裡面,瓶口很小,你 怎麼樣讓這鵝出來呢?又不能傷到牠,又不打破瓶子呢?藥山禪師就叫了弟子一聲,弟子說:「在!」藥山說:「出來了。」

禪師眼中,牛和鵝都是習氣,裝在瓶子裡面出不來,我們繞來繞去,都在習氣裡。要出來,其實一點也不難,你在不在呀?一個問題就夠了,你應聲了,你就出來了《楞嚴經》講:「理則頓悟,乘悟併銷, 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所以《十牛圖》第十, 簡簡單單的,一個和尚笑嘻嘻的,在這個世間和光同塵,跟大眾在一起,卻是個大徹大悟的聖人,所以菩薩外表看不出來,就是個普通人。他 跟我們在一起,做同樣的事情,卻在度化眾生。

出處: 274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65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