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顏靜
喜歡彼時,台北講堂臉書上讀到,這一小段為宣傳悲三昧水懺法會所寫的文字。
有時候,碰到了困難,有人出手相救。
有時候,碰到了瓶頸,有人幫忙解套。
有時候,碰到了生病,有人介紹醫生。
有時候,碰到了衰事,有人挺身而出。
其實,這不是有時候,是一直以來懂得創造好的基因,建構良好的系統,搭建人與人之間良善的循環。
經云:『佛法有二種健勇之人,一者、不作諸惡,二者、作已能悔。』
我們生活之中,有意無意之間造就了許多身口意的罪業,久纏成網縛,遂令身心皆不得自在!
諸法意先導;透過懺悔,能生起恭敬之心,並化解累世業障。而學習懺法,則更能具體的消弭業障、解冤釋結。
來自台北講堂的文義,這就是水懺的功德,在平時以懺悔看待自己過去的罪業,洗滌心靈。把自己建構成一個良好的系統。遇到事情的時候,幫助就會來。
也喜歡過電影《夢田》的一句台詞:「當你建造,他就會來。」準備好了,善緣自然就會來到。
懺悔就是反省自己的過往,將過去的個人史放在天秤上面向自己的良心和天地,並立約未來不再重蹈荒唐和錯誤。諸善奉行,諸惡迴避。在過往的基礎上與現在和未來的自己立約。
說水懺,就想起梁皇寶懺。梁皇寶懺有一個相當奇幻的起源,都說是南朝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皇后郗氏生前喜歡爭寵,而常懷瞋心及嫉妒心,性情慘毒,死後落為大蛇,有一天梁武帝正要就寢,突見大蛇,蛇跟皇帝說了自己身世,現在的報應就是沒有飲食,沒有洞穴庇身,而且每一片鱗甲中有許多蟲在咬,痛苦萬分。
梁武帝將這件事告訴誌公禪師,請誌公禪師搜尋佛經,摘錄佛的名號,依佛經要點來撰寫懺悔文,總共寫成十卷,武帝就依照懺本為皇后禮拜懺悔,後來大蛇真來答謝,說她已獲功德升天。
我讀這個故事,想到的卻是那些宮廷戲裡的后妃,各個死後不都變成大蛇了嗎?其實,我們也可以這樣來解讀《梁皇寶懺》,我那天看到一則機能水飲料的廣告,告訴我們:「人生動不動都在競爭」,喝那種機能水會不會真的變得有活力,我其實不知道,但伴隨強烈競爭感帶來的忌妒、憎恨和算計,卻是現代人非常普遍的現象,這時候,這本已流傳一千餘年的《梁皇寶懺》,對現代人的人心弊病,還能有一些了然和療癒的效應。
我們稍微試讀其中一段:「業造萬端,開塵勞八萬之門,起煩惱百千之障,耽荒欲境如狂象之無鉤,追逐妄緣似飛蛾而赴火。」這幾段應該還好理解,就是我們要認知到自己的種種業障,我們的塵勞和煩惱,其實都是自身造成的。現代心理諮商的術語來說,首先我們要認知到自己業障的起源。
認知治療大師貝克曾經提到,我們人心中都有認知盲點,把自己的錯誤怪罪給別人、模糊的知覺、自我欺騙、不正確的判斷,對現實的直接扭曲、思考不合邏輯等等毛病。認知治療者主張建立接納、溫暖、同理的態度,幫助當事人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但《梁皇寶懺》則提出另一個解決問題的法門,我稱為「自覺的懺悔」,藉由懺文或著法會的力量,讓我們自得了然。
3/22(六)邀約您來到台北講堂,一起從自身出發,編織良善網絡
Views: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