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浦甘,緬甸佛教的重鎮

撰文.曹郁美

就宗教文化史來說,南亞國家(臺灣俗稱「東南亞」,又稱「東協國」)幾乎是佛教國度,而且是「上座部佛教」、「南傳佛教」系統。

在文獻上此地又稱「小乘國家」,與北傳的「大乘」相對。但「小乘」帶有歧視義,國際上已不再使用。

究竟什麼是「上座部」?巴利文轉寫為theravāda,直譯是「長者的教義」。在漢譯經典裡都把長者譯為「長老」,所以常出現「長老舍利弗」、「長老目犍連」等語詞。

西元前5世紀釋迦牟尼佛滅度後,佛教進入阿毘達摩、部派佛教時代。當時佛教由印度往南傳至斯里蘭卡(舊名「師子國」、「錫蘭」),而誕生了上座部分別說系、赤銅鍱部大寺派,此大寺派即是上座部的源頭。

再後來斯里蘭卡佛教北上傳入緬、泰、寮、越、柬等國家,整個擴散開來。換句話說,緬甸是上座部傳入南亞國家的第一站,確切的時間是 5 世紀的「直通王國」時代。

不過斯里蘭卡在近代國力弱了,大家幾乎忘卻它對佛教的貢獻。至於中國,雲南的傣族已有1,300餘年的上座部佛教歷史。

上座部的特色何在?因為他們最接近佛陀時代,故衣著上保留了偏袒右肩、赤足的習慣,飲食上依然以托缽為主。修行上注重禪定、聲聞乘的解脫道教法,以「四念處」為斷煩惱法門。

經典修學則遵奉巴利三藏,教理上宣揚四聖諦、八聖道、十二因緣。他們對佛陀教法沒有做太大改變,並以四雙八輩(阿羅漢)為終極目標。

雖然上座部佛教以解脫道為主流,但是在巴利三藏和注釋中也有記載菩薩道的修行方法,稱為「大菩提乘」(Mahābodhiyāna),而且自古至今皆不乏其實踐者。

緬甸就是這麼一個佛教國度,西元11世紀的浦甘王朝,由阿奴律陀王、江喜陀王父子大力推動,在浦甘地區方圓16平方英里的土地上興建大大小小的佛塔,有「萬塔雲城」的美譽。

這些佛塔扮演了學校、村民社區活動中心的功能。上座部比丘既是知識的代表,也是道德的楷模。佛塔,又名浮屠(梵語「Buuddha」的音譯),最初用來供奉舍利、經卷或法物。演變到後來成為民眾信仰、祈福的重心。至今浦甘的廟塔群尚有2千餘座,尤以喜瑞佛塔(Shwezigon)最知名,此外阿難陀寺(Ananda Temple)也不容忽略。

總結地說:浦甘的塔廟群、印尼的婆羅浮屠和高棉的吳哥窟,同列為南亞的宗教建築聖地。西方的「教堂」、佛教的「塔廟」,皆吸引了觀光客的目光。

此外,南傳佛教國家都有男子短期出家傳統,作為成年儀式而且時間次數不限,目的是洗滌身心,體驗出世的、修行的生活。由心道法師領導的靈鷲山教團,就曾數度辦理緬甸短期出家活動,參加者約百人,並且不限男子。剃髮、禪修、托缽,各個充滿甘露法喜。

尤其是剃髮時師父口唸「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並在開示時說:「我們能給這個世界帶來的就是和平,和平就是我們保持自己心的寧靜」,常令參加者感動落淚。

各位,有機會也參加短期出家吧,讓自己身心煥然一新,應是難得的體驗。

來源:第327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13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