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印度為何醉心歌舞電影?

撰文.曹郁美

自從周公制禮作樂、孔孟思想教化以來,中國人的個性偏向溫文有禮、中規中矩。

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幾句話就看得出來。

位於南亞的印度屬於印歐民族,雖有種姓制度的強烈箝制,但民族天性使然他們熱愛歌舞,臉上表情又多,蹙眉、睜眼、手舞足蹈,形成極具典型的文化特色。為何如此?這就要從他們的濕婆信仰說起。

濕婆是宇宙與毀滅之神,印度哲學中的「毀滅」有「再生」之義,故也擔當創造、轉化的職能。

濕婆神有多重角色,除了上述的毀滅、再生、凶暴、苦行、吉祥之外,最為人熟悉的便是:他是「舞蹈之神」,在歡樂和悲傷時就會婆娑起舞。

看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裏收藏的濕婆像,左足揚起,多手伸展,即知那是標準的舞蹈美姿。

濕婆神被吸收入佛教後,成為居住在色究竟天(Akanistha,阿迦膩吒天)的聖者,後來成為密宗護法之中的大黑天(Mahākāla,摩訶迦羅)。所以說印度人普遍喜歡舞動、看歌舞電影,也許正是濕婆神賦予的潛在能量吧。

據說印度電影每年以 1,000 部的產量向世界輸出,內容多以愛情為主題並插入大量歌舞,形成知名的寶萊塢電影文化。

《寶萊塢生死戀》是成功之例,在臺灣知名度甚高,其中的歌舞場面華麗輝煌,音樂與舞蹈設計令人目不暇給,成為同類電影的經典。

《貧民百萬富翁》則是一部先悲傷、後溫馨的電影,不能免俗地,導演在劇情終了之時安排了一場大型歌舞,男女主角等人在火車站上唱跳一曲「Jai Ho」,然後圓滿謝幕。

本片在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橫掃千軍,獲得 8 項大獎,令人驚嘆,連主題曲「Jai Ho」都得到最佳電影歌曲獎;在其他世界影展也獲獎無數,堪稱2009 年的盛事。

有趣的是,發行商採取一個策略:先把歌曲專輯(CD、唱片)出版讓它流行起來,再把電影推出播映跟著熱賣。

這種「先歌曲後電影」的順序還真有效,達到了雙邊效益。而許多電影長達 3 小時,觀眾很難集中精神,插入歌舞片段則有助於舒緩身心、調節情緒。

唱歌的功能何在?從 3 千年前中國經典《詩經》可找到答案。

「歌謠」二字怎麼說?「心之憂矣,我歌且謠。不我知者,謂我士也驕。」(《詩.魏風.園有桃〉)

這是說:「心中真憂悶呀,姑且放聲歌唱。有人對我不瞭解,說我這人傲慢、驕狂。」

因為苦悶,他以唱歌排遣、解憂,這不正是音樂、歌唱的基本功能嗎?

更何況在種姓制度下印度貧富差距大,湊足錢或「混」進戲院裡看白戲,不啻為釋放壓抑與鬱悶的管道。

所以觀眾明明知道它的劇情天馬行空、插入歌舞不倫不類,但那又何妨?

「娛樂」最重要!導演戴夫.阿南說:「如果歌舞好,你就成功了一半」,誠然不錯。

從負面角度來看,印度到處髒亂、擁擠、人民普遍貧窮、不守時。但從正面角度來說,它是個愛好熱鬧歡樂場面、創意與活力十足的國家。

歌舞電影彷彿是麻醉劑,讓大家暫時忘卻生活的困擾與不安。讓我們衷心地說:印度歌舞片萬歲!

來源:第324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9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