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陳瑞貴:時空無窮盡,未來一直來

撰文.黃丞萱

對於「未來」,你有什麼想像?你知道「未來」也是一門學問嗎?這次我們與甫從淡江大學退休的未來學教授陳瑞貴老師面對面,從認識未來學開始,從你我切身周遭,慢慢拓及大環境,一同思考我們與世界的未來。

什麼是「未來」?在《國語辭典》上是這樣注釋的:「將來。相對於現在、過去而言。」那麼,什麼是「未來學」呢?陳瑞貴老師用以下三個部分為我們介紹:第一個部分是「往未來看」。未來學強調「過去是既定不可更改的」,因此我們要朝著未來看。面向未來思考,才能對我們有幫助。

第二個部分是「未來探索」。在這裡陳老師不以「未來預測」稱之,雖然「預測」是未來學的一部分,然而並非未來學的全部,所以強調的是未來探索。因為未來是一個多元的未來, 是可選擇的、是可創造的,全憑自己如何抉擇。

第三個部分則稱為「未來意象」。或稱未來圖像,也叫作願景。具體而言,我們會為自己勾勒出一個未來的願景。在不連續性、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的環境下,未來學嘗試透過未來的想法、概念、方法論以及對未來的認識論, 去探索未來,並形成未來的圖像。也就是「願景」。有了願景,我們才能設下目標、擬定策略, 達成我們渴望的未來願景。

今天的危機來自於不注意未來的過去

既然「未來學」是人類對未來的探索與願景,那麼,世界上許多宗教,如佛教探討前世今生的業報、基督教有著對永生赦免的憧憬,宗教是否也是一種「未來學」?

陳老師是這樣說的:「我不覺得所有宗教都在形成一個未來的意象或是未來學。未來學的發展方向可分成兩個部分。第一是哲學的部分, 強調的是一種未來價值的構建,人類把期待與渴望的生活方式都擺放在未來,絕對不會在過去, 這是哲學角度的觀點。第二則是從完全科學的角度,例如許多包括量化、質化的研究方法。其中哲學的部分與宗教的關係較為密切,承前所提, 在未來加入個人或團體、組織機構的價值而形成願景或動向,例如上天堂或抵達極樂淨土。無論過去作為如何,重點在於現在怎麼做,我想宗教都是強調這一點,就像基督教說信主得永生、佛教說修行才能進入未來佛國。一個人無論信仰什麼宗教,必然是為了達成宗教的理想未來而努力。即使未來尚未發生,我們不知結果究竟如何,但只要現在行動,就有可能會達成渴望的願景。」說完了這段「未來學」與「宗教」的連結, 陳老師又補充道:「未來學不是研究未來,而是研究現在。你現在怎麼樣做抉擇,將造成後面怎樣的結果。這跟任何一種宗教的哲學思考應該是完全一樣的。」

在淡江的未來研究所網頁上,陳瑞貴老師寫下了這句簡潔但發人深思的話:「今天的危機是來自於過去不注意未來所產生的結果。」人類為什麼要信仰宗教?為的是尋求心靈上的寧靜, 這源自過去遭遇許多不符合自我期待的事物, 而那些對宗教的仰望、對未來的寄託,何嘗不是一種「未來學」?每個人無論過去做了什麼,總是要朝未來看。思考自己想要的未來,並在當下選擇你想走的宗教道路,這就是「未來探索」。直到最後,我們圓滿自己的人生──意即願景、渴望的未來,也就是宗教所提供、勾勒的「未來的圖像」,即使每個宗教使用的名詞不一樣, 最終仍回歸到當下必須如何做,未來才會如何發展,畢竟過去的所作所為已不可更改。因此未來學基本上在某個角度而言,跟宗教所期待的都是一致的。

回到這次的主題,現今世界的經濟與消費行為,近年開始朝著不同的觀念主張各自發揚, 有清心寡慾的減少購買、斷去慾念的斷捨離, 也有及時享樂、善待自己的盡情消費。未來學怎麼看待這些消費行為?對人們的消費行為是否產生影響?陳老師用知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基礎,說明消費行為的產生是從感知需要而產生動機,在動機的驅策下進行搜尋所需的資訊。這些資訊又分為以提供實質效用的產品資訊:即使是相同的產品,也會因品牌的不同而給予消費者凸顯身份或榮譽感的效果。另外提供心理滿足的服務資訊也會讓消費者比較、評估,最後做出最符合自己所需的決策並進行消費行為。

信仰宗教也是如此,有人選擇信天主教, 有人選擇佛教,決定信仰哪一種宗教,也是透過比較與評估的結果。

我們能如何運用未來學做消費決策?

「從未來學的角度來說,隨著全球化的趨勢,地球村的形成──也就是心道法師說的『地球家』的概念,每個人的思想層次提高,開始關心自己以外的世界,在做出消費決策時,每一筆消費都顯示著自己歸屬某個團體或階層,這是一種社會層次的考量,也是透過消費行為與環境的互動。」外界環境是一直變動著的;消費者的決策過程,也是如此。

在這裡,未來學強調的有幾個理論導向: 科技成長樂觀學派、科技成長悲觀學派以及精神學派。科技成長樂觀學派認為,當科技越來越成長,人們生活的世界將會越來越美好。然而相反的,科技成長悲觀學派卻認為,隨著科技越來越成長,人們生活的地球能源一定會被消耗、環境會被破壞。精神學派則認為,在科技成長的同時,只要全人類合作起來,透過精神與意志, 我們依然能夠拯救整個地球,讓地球更美好。

「未來學強調一個跟地球村有關的重要觀念,就是『Glocal』。這個單字是由 Global(全球化)結合 Local(在地)而成的複合單字,就是『全球在地化』,既有在地的行為,卻又涵蓋了全球的意識形態。如同『蝴蝶效應』,一個小小的動作,卻能引發巨大的效應。在消費中做的決策跟行為所造成的結果,都是我們必須承擔的。然而未來學強調的是朝未來看,即使我們過去犯了錯,但不代表這個錯將一直延續,只要現在思考未來的願景、做出抉擇,並開始行動,依然可以創造完美的、美麗的未來圖像。」

既然如此,我們能如何運用「未來學」進行消費決策與行為,讓每一次的消費都能更慈悲地對待這個需要我們共同守護的地球?

「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有慈悲心。『慈悲』在我的認知上,是一種清淨、平等,平等就是與眾生同苦同樂,也就是『同理心』,未來學跟全體人類都脫不了關係,我們透過對未來的探索, 讓全人類共同朝一個更好的方向前進,就是所謂的慈悲心。在消費時考量到全人類的未來,知道自己的行為將對地球環境造成怎樣的影響,進而做出與全人類休戚與共的決策及消費,便是一種慈悲。」就像是越來越普遍的環保餐具、早就實施已久的垃圾分類,甚至在消費中盡量降低垃圾的產生,我們在消費中所做的每一個小小決策, 都影響著我們與全世界的未來。

在時間延續與空間的拓展中,未來一直一直不斷地向我們走來,也不斷產生變化。然而肯定的是,未來在我們以精神、靈性的考量下,朝著未來的願景,做出正確的、慈悲的決定,才能讓這個地球家永續下去。

出處: 275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105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