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曹郁美
依佛教的思想史進展來看,緣起思想有如下的順序:
一、業感緣起,在原始聖典如《阿含經》、阿毘達磨論典普遍存在。
二、性空緣起,由中觀學派開展出來,印順導師把它名為「性空唯名論」。
三、阿賴耶緣起,由唯識宗(瑜伽行派)開展出來,印順導師把它名為「虛妄唯識論」。
四、如來藏緣起,由如來藏學派開展出來,印順導師把它名為「真常唯心論」。
五、法界緣起,由華嚴系列經典開展出來。
今日我們要介紹的「性空緣起」,是龍樹菩薩於西元三、四世紀所創立。
中觀學派主張,世間萬法可分為世俗諦與勝義諦,也就是「緣起有」與「畢竟空」兩種狀態。前者指的是現象界,它是依緣而起、幻化不實的;就其本質而言是「空」。
就像一個人進入睡夢,有或悲或喜的情緒,醒來之後才知是大夢一場,但在睡夢之時卻覺得真實的不得了。
所以《金剛經》以夢、幻、泡、影、露、電來形容萬法之虛妄不實。
那麼甚麼才是「真實」?唯識宗說「大圓鏡智」,如來藏派說「自性清淨心」,天台宗說「實相」,禪宗說「明心見性」,中觀學派則說「空」。名詞雖多,但其意涵是一樣。
「空」最容易被誤解的是:它是「什麼都沒有」、「空空如也」。
一個空瓶子我們說「它是空的」,注滿了水則說「不空」。
空與不空在於「水」,這個「水」就是個「緣」。
因此一個空瓶與滿水瓶,它只是個名言概念,本質是「性空緣起」,因此中觀學派樹立了一個重要觀念:
「假名」,空瓶與滿水瓶都是「假名」,都是「緣起」。
故而般若經典不斷地揭示:「畢竟空中不礙生死」、「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龍樹菩薩也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性空」(本質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反而能善巧安立一
切,此為中觀學的一大特色。
故而羅什譯的《般若經》卷三說:「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是事不知,名為無明。」什麼是「有」什麼是「無」困擾人,毋怪乎生活中處處是煩惱、是障礙。
最難懂的莫過於「畢竟空中不礙生死」、「淨土是否也是空?天堂地獄呢?」連帶地問:「我誦經唸佛、布施供養那麼多,是不是白唸、白做了?」很明顯地,這些問題再度陷入「空,就是甚麼都沒有」的困境。
換句話說,一朵花、一場生死、一個宇宙,都是緣起,都是假名。
它之所以如實地存在,是眾生認為本然如此,是「自性見」作祟。
它們就像夢境一般,夢醒之後才真正地覺悟:人生這樣那樣,並非本然如此。
回過頭來談:「西方淨土是實存否?」「誦經唸佛究竟有意義否?」我們不妨由《六祖壇經》的〈疑問品〉理解,惠能大師說:「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意思是說只會發願來發願去,卻不識本心,如何能到西方?又說:「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
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淨土是否實有?這個問題在於「自己」。
當你一心專注、心無不善,一定去得成。
但是別忘了「性空」與「緣起」不二,在「畢竟空」的原則下,淨土也是「空」。還是要提醒一句:不要認為空是「什麼都沒有」。執著「空」與「有」,就是惠能大師說的「不識本心」了。
來源:第320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