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業果」與「緣起」有何關聯?

撰文.曹郁美

兼談印度的安貝卡先生

許多人疑惑:只要是正派宗教,都講慈悲、善良、愛,都有天堂地獄的觀念,都提倡靜默與禪定,那麼佛教的特色在哪兒?有何與眾不同?

真正的相異處我認為有兩個:

一、佛教講因果、業力、輪迴。二、佛教講緣起、中道。

二者息息相關,我們先從後者「緣起」談起。

世尊在《阿含經》說「我論因說因」,接著有如下解釋:「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再接下來就是「十二緣起」的開展。佛滅後百年間,進入部派佛教時期(即「阿毘達摩」),大致可依教義分為十八派或二十派,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支名為「說一切有部」。該教派以胎生學來解釋「十二緣起」,闡述人的出生至死亡之過程,再以「兩重三世因果」來加強其次序性、必然性、邏輯性,是否恰當就見仁見智了。

舉例來說,「名色」就被認定為眾生託胎於母體子宮大約一個月,身體各部分如手腳等都已形成之胚胎狀態。「名」指精神,「色」指肉體;「名色」就是投胎之後、尚在發育的初始狀態。

說起來,它是符合醫學原理的。但這樣的胎生學後來已不重視,「人生是一連串的緣起緣滅」才是重點。龍樹菩薩解釋得好:「十二因緣生法,
種種法門能巧說,煩惱、業、事法,次第展轉相續生,是名十二因緣」(《大智度論》卷五,「事法」即「苦」的別名)。換句話說,就是惑、業、苦三者互相干擾、牽引、循環反覆,構成我們的一生,這就是「十二緣起」的意涵。

本教團把「阿含期」作為修學佛法之首要,而「十二緣起」是其中重點內容,可知它要我們認清由「無明」至「老死」的過程,並具體提出脫離生死苦海的修練方式,「四聖諦」、「八正道」、「三法印」、
「發四無量心」皆屬。

「生死」與「因果、業力、輪迴」無法脫鉤,偏偏除了「生死」,其他的都很抽象,感覺不到存在,但又緊緊地被綑綁。

例如有人生來富貴有人貧窮,貧者努力仍無法擺脫,富者也不保證永遠富貴。

是誰決定了貧富貴賤?沒有「誰」,就是「自己」。「自己」又是什麼?父母為何生下我?為何我是「人」而不是飛禽走獸?為什麼人類的壽命至多100 歲?是誰決定了這樣那樣?

答案就是業報、福德、因緣,它們又由你的身口意來決定。

在惑、業、苦的環環相扣,在業果、緣起的相互牽引中,它是個很複雜的問題,也非由「造物主」的恩典、獎懲而來,更不能以「命運就是如此」來消極示弱。

因緣、果報、業力揭櫫一個重點:「無常」。

正因為萬事萬物無常相,才有能力改變、翻轉,否則「一輩子無法翻身」豈不哀哉?舉例來說,印度的種姓制度已流傳3000 年,但安貝卡先生(Dr. B.R. Ambedkar,1891 - 1956)就是低種姓者,所謂的「不可觸族」(意指碰觸了他們就會遭殃)。

結果安貝卡獲得四個博士學位,當上印度獨立後第一位法律和司法部長。

安貝卡就做到了改變卑微的命運。1951 年起,他傾數年之力編寫了《成佛之道》(Buddha Upasana
Patha)與《佛陀及其正法》(The Buddha and His Dharma)等書,徹底由印度教改為皈敬佛教。

原因無他,因為佛教講求四眾平等(僧俗、男女皆平等),是合乎因果與業緣原則的。

本文聚焦於佛教的「業感緣起」,日後再繼續介紹其他的緣起思想。

來源:第319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4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