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馬紹軒:斜槓人的慈悲消費

撰文.譚玉芝 攝影.譚玉芝

「慈悲消費, 就是一種拔苦與樂的行動表現吧!」剛過 40 歲的馬紹軒,說起話來條理分明,慢條斯理,身兼慈舟功德會副秘書長,又是知路國際顧問公司創意總監,以現在流行的用語就是,斜槓人。

馬紹軒在佛教團體工作 3 年,一開始是為老舊的寺廟外貌做創意設計,當傳統寺廟建築老舊之時,彷彿也象徵信徒的老化與凋零。「有沒有一種可能?讓新穎卻不脫離傳統佛教的設計,翻轉寺廟給外界刻板的印象,也能吸引更多非信眾的目光,發現傳統廟宇的另一個風貌?」他想。

他採用洗石子低調簡練的風格,代替幾十年前的紅磚水泥,在廊簷處結上紅底帶花的燈籠,繫上中國結燈穗,以黑底陰刻的篆刻招牌, 照出寺廟的名字。「希望透過創意,讓更多的信眾能夠親近廟宇,了解佛法。」他說。

隨順因緣 當傳統遇見現代

有宗教信仰與懷抱萬物本一體的人,對於教義本來就有認同感,也願意為慈悲消費做出行動,例如:使用環境友善的綠色產品不製造汙染, 吃有機食物友善土地,吃純素減碳保護水源,穿寶特瓶回收再製的環保紗製衣服⋯⋯,也扭轉了近代商業灌注給消費者:物慾無限的消費觀,回到宗教中的明心見性。

但是,對沒有宗教信仰的普羅大眾,佛法該如何推廣?慈悲心該如何啟動?

日本高野山的真言宗古剎,為了推廣佛教, 讓世界各國願意體驗寺廟生活的人們來寺廟裡住宿、吃素齋,第二天一早參加坐禪,馬紹軒也參

加了這個活動,坐禪需盤腿打坐,挺直腰背,但是他觀察到,寺方為遠道而來且身材高大的外國人準備了椅子,免得他們因沒經驗坐得腰酸背痛而對佛法產生排斥,這樣不拘泥舊制,隨順因緣的安排,就是應機推廣佛法的例子!

傳統觀念的慈悲,不涉及消費,總是以喜捨為心法,然而馬紹軒在宗教界推動的慈悲消費,建立在什麼基礎上?他不諱言:「以往寺廟手作的素食醬料或是咖啡,都是以結緣,或是大眾隨喜的方式和眾生產生關連;以施比受更有福的方式拉近距離,但是我想,因應時代的改變, 以社會企業的模式運作,營利可轉做公益用途,同時也能讓寺廟永續經營,也是透過慈悲消費, 可以建立的藍圖與願景。」

慈悲消費遇見的難題

馬紹軒的斜槓身分,橫跨宗教與企業界, 穿梭精神與物質面,像一座橋樑,銜接兩界,兩種身分,令他更能感受到慈悲消費在理想與現實中的差異。要信徒認同慈悲消費不難,難的是碰到普羅大眾的現實面時,慈悲消費該如何推展?

他曾負責一家販售有機肥料公司的行銷工作,要讓客戶端的農民接受有機肥的好處,並將產品銷售給農民。「公司的產品強調有機,對土地生物與農產品以及農民本人都是無毒無害,很符合自利利他的觀念吧!只可惜農民不見得買單。」他苦笑著說。

農民使用肥料有兩個現實考量,一個是成本,一個是效果,當有機肥料墊高了生產成本, 卻無法提供農民比慣行農法更高的獲利時,該追求永續經營或是當下的利益?農民又該如何選擇?

慈悲消費不能只是富人的權利

曾有朋友跟他分享,在某家有機產品店, 買到嗅得出原始香味的臺灣在地產的黑胡椒粉,店裡也販賣一瓶定價不斐的酵素,雖然,朋友認同店家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把土地整理到乾淨符合有機標準,產出的作物也是天然無添加物, 花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收取高昂的價格,應該也不為過吧!只是,有幾個人長期消費得起呢?

如果慈悲消費在生產時,形成某些傳統環節的斷裂,譬如,一向以撿拾寶特瓶維生的低收入人家,無寶特瓶可賣,造成生計困難,卻製成富人穿得起的環保紗衣服,或是,因為價格過高,只有富人可食用到的好農產品,就成了一種偏頗的情況。

這就涉及政府、企業與民間團體三方的合作,與對社會的責任,既然是對地球與環境都好的消費觀念,若由政府推動相關政策與獎勵, 比較能取得生產與價格的平衡。

宗教界是一個「同溫層」,信徒容易接受, 但如同上述農民的例子,並非多數消費者願意買單,想推廣就要從企業開始,有創意,也要靠研發。研發必須有人才,時間與資金投入,才能走到下一步產品的生產。

如果政府能夠扶植企業,帶動企業建立核心價值,將核心價值帶進人的生活,人們對其產生認同與需求,由上到下形成一個鏈接,可以讓自利利他的觀念貫通,消費者自然買單。

多一點傾聽 你我都有同理心

「理想與現實,慈悲與經濟,看似杆格不容,其實都需要溝通與對話,這是處在老一代與少一代的中間年齡世代的我們,責無旁貸的事。推動觀念與時代的巨輪,從每一個人的觀念改變而開始。」他說。

多用一些同理心,傾聽對方的聲音,才能產生真正的溝通與對話,慈悲的內涵,才能更加體會與發揮。

出處: 275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9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