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呂松庭
地震讓人們憂慮,街頭上來來往往那麼多T恤,可以告訴我們許多訊息,譬如,有一種顯眼的標語類別,可稱為「別憂慮族」─最代表性的就是「別憂慮,要開心」(Don’t worry,Be Happy)。
「憂慮」不是那麼的一無是處,它主要起自我們認為未來會變糟的預期心態,「開心、快樂」則是一個現在的狀態,希望這個現在的心態一路延續下去。但是,如果有艘船朝瀑布開過去,還要告訴乘客「別憂慮,要開心」,顯然也不是辦法。對了,「船到橋頭自然直」是常用來安慰人的成語,但真有船長這樣相信嗎?
對於憂慮,八十年代起曾經盛行的「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有句常用的話:「訊息是對待焦慮的解毒劑」,這句話讓TA大師們助許多人度過難關。他們將憂慮拆解成兩個頗為正向的階段:第一,憂慮的升起有如路上亮黃燈,警示你身心快轉成紅燈了,有個問題必須解決,你必須把速度慢下來,別再猛衝直撞。
第二,憂慮的功能,不是讓你一味沉浸在害怕的身體感內,而是那個潛在的問題在喚取你的注意,要你蒐集資訊,擬定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
如果,只是告訴人「別憂慮」,那是不夠的,就像跟別人說「別傻了」,這句話沒有一次是有效的,如果對方真傻,說了等於沒說,如果只是裝傻,說了也等於沒說。同樣的,在「自殺新聞」後公式化地附上一句「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也一樣無效。你要提供的訊息是:好吧,那怎樣才能解決問題。
其實,我們應該練習正視憂慮,拆解憂慮,蒐集憂慮裡面的有用訊息,把憂慮當成一個瞭解自己的機會。有位美國臨床心理學者分享過這樣的故事:她有位女當事人一直憂慮自己是不是得了胃癌,做了檢查,醫生跟她說:「一切正常,別憂慮」,還說她的胃不舒服,是婚姻狀況引起的。
女當事人並沒有真的因此就「別憂慮」,她找臨心學者諮商,說她只是不想拂逆那位老醫師的好意,因為,「他就像爸爸那樣關心我」。臨心學者照說儘可重複安慰「別憂慮,要開心」,卻靈機一動,要她同意接受同棟大樓另一位醫師的檢查,女當事人勉強同意,結果,當天就檢查出腫瘤,還持續擴大中,立刻安排開刀,最後救回一條命。
寫出這個故事,並不是要抱持樂觀主義的人開始憂慮,就如那首歌所唱的「快樂就是這麼簡單的東西」,快樂還是很簡單,越簡單的人越容易快樂,這種心態讓許多人度過了生命的危機,當然,我們從來不太知道,「Don’t worry」前他們做了多少功課。
Views: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