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內在自尊  成功加分?

撰文.呂松庭

「自我感覺良好」這個詞,現在好像變成了負面的形容詞,其實,背後卻有一個複雜的心理面向。

西方的社會心理學家早就注意到,每個人多少都有「自戀」傾向,譬如,在英語、法語這些拼音字國家內,早就有「名字─字母效應」的研究,提到人們會對他名字內有的字母給予較高的評價。對使用漢字的我們,好像也是如此。像我每看到「呂」這個字都會特別留意,

「達」對我也有相同的效果。那些不幸也姓「馬」的讀者要多擔待些,當他們一再看到「他馬的」的這類形容詞時,心中一定不好受。

精神分析學者是這樣說的─「內心自我感覺良好,外在自尊低」屬於「毀壞型」,反過來,「內在自尊低,但外在卻表現出自負、自尊心強」的則屬「防衛型」,這樣,你可以幫許多政治人物分類了。2011年9月,荷蘭心理學家Daan Creemers發表的報告顯示,「毀壞型」這類人在憂鬱症、自殺傾向和孤獨這三類心理指標上,顯著地高於「防衛型」,所以,這樣說來,寧可「外表逞強」,也勝過「自我感覺良好」嗎?其實,「毀壞型」和「防衛型」都不好,但且讓我為「自我感覺良好」美言幾句。

最好的情況當然是,自我感覺好,而外在表現出來的形象,以及外界對這個人的印象是一致的,有這種人存在應該已屬「完人」境界,此「完」絕不是「完蛋」的意思。退而求其次,當你在家裡對著鏡子練功,像英國作家王爾德筆下的陶林葛雷,你要跟自己的鏡中影說些什麼呢?如果你以前總是只看到自己的青春痘、粉刺或皺紋,眼睛沒有雙眼皮,鼻子太塌─等等,請你練習給自己「一點點的水仙」。意思,就是心理學家Pelham所主張的「隱藏的自我主義」(Implicit egotism)。

「自我感覺良好」會變成如此的負面,那是因為在台灣,由於某位政治人物的特質,使它隱含著不願傾聽、容納外界的意見,把自我封閉起來的意思。但當我們擁有良好、適宜的自尊,能夠統合內在感,擁有這種特質的人,較能夠對抗外界的挫折和打擊。從心理學家對成功人士的傳記所做的分析也看得出來,他們全部屬於「內在自尊高分」者。

當然,如果你從不知道什麼叫做「自我感覺良好」,那就是個值得投入的心理練習。就從心理治療界最常用的一句話:「那不是針對你個人」(It’s not personal)開始,用這句話來解釋你所遇到的難關、遭遇的小人和各種各樣的拒絕,同時記得臉上帶著笑容。記得心理學家說的,當你外表顯得堅強,脆弱的內心也會跟著變強。

Views: 16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