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看透不說透 看清不如看輕

撰文.莊振家

看清一切事物及萬物的道理,那是一個人努力的本事,只要秉持上天賦予的天份,加上自己的努力不懈,總會有那麼一天您會達到某個領域的頂尖。但是要能在看透的狀況下不說透,在看清的情境下又能夠看輕,卻是一個人非常不容易的「修行」。

《心經》裡有言:「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清楚的指出將「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拋開,就能解脫一切痛苦與災難,但是談何容易,因為只要是人,一定有七情六慾、有自己的意識。

如果完全拋開七情六慾及意識,那等於不是人,或許說是聖人,但是如果能夠在某種程度做到「看透不要說透,看清不如看輕」,由自我心境上作適當的自我修行,雖然不一定能夠達到聖人的境界,卻可以成為身為世人修行時追尋的目標。

一、看透不要說透

曾經聽到一些朋友描述身邊的故事,什麼樣的故事呢?例如:兒女可以去做志工、可以樂善好施、可以去照顧不認識的老人,卻將年邁的父母單獨留在家裡而不顧;有些是兒女或兒媳可以去老人院、孤兒院做慈善音樂表演,卻從來沒有對自己的父母親彈過一曲或唱過一首歌。

知道這些故事後內心當然會有所感慨,但是想一想,如果是熟識的朋友,要去說破嗎?要去勸說嗎?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我們相信每個人在做任何事情都有其自認為,而且可能說不出口的「正當理由」,去說破說不定會產生意想不到的不良效果,況且我們所看到的或聽到的可能與事實狀況會有些出入,即便是真實的狀況,真的要去說破嗎?

想想看,如果說破了,那麼當事人可能從此就不再擔任志工或參與慈善活動,甚至反過頭來還會去怪罪父母親或親友對外亂講話,結果變成沒有人是贏家。

說破或許從中可以得到人們心目中的「正義」,但「表面正義」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可能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

有一部影劇叫《我們與惡的距離》,描述著從不同面相或角度去看事情,當中就出現很多沒辦法一刀切、絕對的「對與錯」或者「善與惡」,引發人們的自我省思是非常震撼的。

所以有些事,我們以佛法修行的態度去面對時,「看透不說透」常常會成為不得不去選擇的內心修行。

二、看清不如看輕

《金剛經》有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心經》中也有言:「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所以人有了菩薩的「智慧」就不會有十二因緣起源的「無明」,不會陷入無知愚蠢的困惑。如果能「見諸相非相」,當然即能度化一切世間各種華麗的誘惑,也就不會「自我心靈」受到外界的影響而有所浮動,這是我們修行追求的境界之一。

要達到這樣的境界,相信「看清不如看輕」可能就成為我們不得不學習的課題。看清「世事難料」,看清「人世間的亂象」,看清人們因為權勢、利益而爭奪,如果人身在其中,要不要跟著環境的洪流去隨波逐流呢?還是您能夠看輕、看淡一切,讓您的心境進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會因為各種世俗的誘惑,起了「貪、瞋、癡」之心,進而走入無法自拔的煩惱。

所以說「看清」是個人的能力,而「看輕」則需要經由歲月的淬鍊以及佛法的洗禮才能有的修行。

唯有逐步走向「看清不如看輕」,在人生路上才能走得「豁達」、走得「富足」。

看透不說透 看清不如看輕

當我年輕時,心中有著無限的雄心壯志,想要在這個世上「立德」、「立功」或「立言」至少擁有其一,但是經過歲月洗禮之後,心境就不同了。

誠如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 編按,Westminster Abbey,也常譯為西敏寺,是歷代君王加冕登基與安葬的所在地,1987 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一篇著名的墓誌銘當中說到:「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先去改變我自己,然後成為榜樣,我可能就改變了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就會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就改變了這個世界。」由此一番的自我醒悟,可見看透及看清的個人修行也是不容易,但是卻是有可能做到的。

我們不一定能改變所面臨的狀態,但是經由看輕及不說透的自我修行及改變做起,說不定有朝一日可以起更大的作用。

來源:第306期《有緣人月刊》


(本文作者曾任美商惠普(HP)協銷事業部亞太區總經理、新加商(ArmardaInc.)董事、美商 CV 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

Visits: 57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