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把緣打開來了!」開山聖殿

文.編輯室 插畫.黃巧 圖.編輯室、郭宏東 資料來源.開山寮文獻中心

開山聖殿,靈鷲山的大雄寶殿,也是總本山海內外道場講堂中心所依的精神堡壘。如果說祖師殿是「起家的地方」,那麼心道法師說:

「這裡就是把緣打開的地方,沒有大殿,緣開不了。」

殿堂背倚麒麟巖,殿前廣場左上角有岩凸如喙,名鷲首石;殿右 山脈連綿到觀音道場,殿前山脈俯伸如大鵬展翅,名大鵬山。從 殿前廣場面向壯闊的太平洋,遠眺北方三嶼彭佳嶼、棉花嶼、花 瓶嶼,右望臺灣島東北極鼻頭角,左望則是東極三貂角。

開山聖殿於 2011 年中修繕完工啟用,主要供奉緬甸玉佛,還有泰國皇宮帕塞雅金身吉祥臥佛等;殿內有引石縫滲泌的二股山泉「大悲水」及「長壽水」;佛前有雙塔聖石,石上有自然浮顯之種子 字「 」(吽)。

克難樸實的大殿,於1984 年農曆6 月19 日觀音成道日正式開光,這是靈鷲山總本山的歷史座標,也是心道法師從內修到外弘, 從頭陀苦行至菩薩道,一個最重要的分水嶺。當時心道法師尚在斷食中,邀請修學法師、首愚法師等蒞臨開光尊證。這裡依傍麒麟巖而建,殿內供奉一尊左臥佛,別無長物,是跟祖師殿同期就地取材的石壘瓦屋,一派天成。

當初心道法師在法華洞斷食,只發願 1 年,期滿後, 禪悅為食,身體輕安,覺性本明益發堅固,遂再延續1 年, 直至 1985 年有個赴尼泊爾、印度朝聖的因緣,為應付旅途才結束辟榖,開始復食,從此打開弘法利生的緣起。

出關後的心道法師,有著源源不絕的精神能量,胸懷弘法恢宏藍圖,一座依山面海的道場在心中悄然成形。

麒麟巖下出奇人

早期在礁溪寂光寺塚間苦行的心道法師, 常常往返臺北、宜蘭,途經東北角時,每每感受到這一帶隱然蘊含有大道場的氣場,後來 又為了尋找幽靜的辟榖處,輾轉遷到福隆荖蘭山。這裡依山傍海、杳無人煙,正是絕佳修道蘭若,也更方便臺北與宜蘭參信之間往來。

荖蘭山位在臺灣雪山山脈末端入洋處, 山裡有巨崖形似麒麟,故當地居民取名麒麟巖。世代居住在福隆的耆老吳春泉老先生,把聖山寺捐給心道法師管理時說:福隆在地人常傳說「麒麟巖下出奇人」,意思是麒麟巖下面會出現一位奇人,得此地理,修成正果。

大殿緊鄰崖壁,僅一層高,貌不起眼。但衡諸當時,在這座海拔 384 公尺,沒有車行道路的荒山裡,即使是規模最小的土木工程,都要比平地興建困難,建材成本更是翻出無數倍,即使有錢都很難成辦,更何況是一位看來身無所有、正在斷食中的出家人。因此,從動工到完工,常有各方來探看究竟, 原來是傳言早期有很多宮廟興建時都看中麒麟巖地理,但後來都遭遇種種困難而紛紛中止計畫,所以大家都很好奇。

互濟共生,自然文明生活禪

修道最好的環境是遠離市廛。心道法師曾說「建築要與大自然共生共存」,石屋質樸跟天地共呼吸,最貼近修行,也方便就地取材,適合山上環境,所以大殿完全依順自然的地質結構建造,先找出石榫,再鋪設基地,接著才用石塊和混凝土砌牆。這種蓋在磐石上的房子,宛如山的一部分,建築格局也受到極大限制,卻也因此打造出與大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建築。

修建經歷重重困難,但常常峰迴路轉, 迎刃而解。當時地基定位在麒麟巖下,崖壁有兩顆貌似屏風的大懸石,突聳而出,危危顫顫,好像隨時都會因為地震鬆動掉落,就在大家苦惱之際,有一天,突然「砰」一聲崩落,正好切成足夠搭蓋起大殿的石材,真是天上掉下來的賀禮。

除了建材,還有搭蓋所需工錢。善款募集零星有限,靠弟子勉力維持,道明法師就毫不猶豫地捐出自己在家僅存的 48 萬積蓄。財務總是支絀,熬一天是一天,直到大殿落成開光那天,所有供養金清點起來,剛剛好足夠清償建寺所欠工資。管帳的法性法師終於鬆一口氣,紓解了長期令人焦頭爛額的欠款壓力。

這一座不到 50 坪的大殿,依山而建,砌石成殿,立宗風於山風海雨之交,十分符合心道法師的願景,最重要是渾然天成,能與大自然和諧對話。

接緣第一的左臥佛

當時殿內供奉著左臥佛。心道法師說這一尊左臥佛非常有眾生緣,不愧是開山祖。經典記載佛入滅時是右臥姿,佛既然可以右臥,何嘗不能左臥?開山大殿依山而立,左望海天無際,右望視野則為一脈岩石所遮, 所以法師隨機逗教,也藉左臥佛做公案,打磨禪機,接引來山參訪行者的探問。幾年後, 心道法師發現在雲南也有一尊左臥佛,回緬甸朝聖時又看到另外一尊,他一次比一次笑得開心。

2006 年初到 2007 年初,心道法師再度閉關 1 年。經過 22 年弘法利生,心道法師也感到有必要重新整理,把弟子帶回總本山,回歸真心來建設總本山。心道法師說:「我從上一次閉關出來後,多數時間都在和大眾接觸,很少有時間自己好好的修持,我想,這20 幾年的弘法利生,需要好好的整理一下, 就像演一齣戲,回歸本山。

出關 20 多年了, 過去一直往外、往外,建博物館,讓社會能夠安定、人心能夠和諧……跟著我的四眾弟子們也是這樣,忙到沒有自己的修持,所以我要回到叢林的行持,這一定要開始。叢林的制度、道場的精神、宗風的傳承,乃至組織、人才都要儲備、調理,所以我先回來, 使弟子無論出家在家,帶回到以修行為主的真心。」

2007 年閉關圓滿後,年底,大殿修繕, 心道法師將左臥佛遷往森林大禪堂僧院預定地,他說是讓左臥佛再去坐鎮,重溫開山。守護靈鷲人 23 年的左臥佛,就在這一片鬱鬱蔥蔥的森林寂靜處,依舊庇蔭著每一位前來林間行禪的有緣人。

雙塔聖石,以石為界

當年開山大殿前以巨石為殿界。其實此石本是麒麟岩脈突起的石基,心道法師特別囑咐,務必小心翼翼,保留原狀,法師認為:「生態即靈性」、「大自然是原住民, 我們是暫時借用,人去了,大自然還是留下來」,以石為界,在殿前時而席地而坐,或參禪解惑,或行禪跑香,十方往來,接緣絡繹不絕。

2006 年的大閉關, 心道法師再度斷食200 餘天,次年初,適逢寧瑪噶陀派第六世莫札法王來臺弘法,特別蒞臨為心道法師主持 出關剃淨。莫札法王是心道法師的主要傳承 上師之一,曾在 2001 年元旦,於禪觀中認證心道法師為噶陀虹光身成就者確吉多傑轉世。

剃淨完,法王觀察開山殿前的巨石,說道石上隱隱浮現出種子字「 」(吽),這是心道法師修持觀音法門感應而顯。他隨即吩 咐備漆筆,將「」描出,寫下「 」六字大明咒,並親筆落款,傳為聖山美談,亦象徵靈鷲山是寧瑪巴噶陀傳承法系的聖地。

聖石上奉有兩尊五方佛舍利塔,入殿參禮時,可以虔誠合掌持咒繞塔,以右旋方式繞行巨石三匝。

命名「開山聖殿」

修繕後的大殿,於 2011 年 5 月重新啟用,心道法師特別將此殿命名「開山聖殿」,以漢寶德先生墨寶作匾,也是緬懷與漢先生相知相惜的一段道誼。話說宗教博物館籌備期,漢先生曾經對此計畫挑剔有加,但也用心至誠,他把在宗博任內當作自己生命三階段中最後一階段「生命教育」之代表作,他理解也同步見證了心道法師創館過程的一路艱辛,所以在擔當 7 年館長卸任後,不僅繼續答應擔任終身榮譽館長,並且協助心道法師作總本山聖山建設總規劃師,讓宗博館與靈鷲山總本山宗教文化園區, 以華嚴理念貫之,勾勒出海內外靈鷲人心嚮往之的聖山藍圖。

出處: 有緣人月刊295期

Views: 14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