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曹郁美
相傳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約公元 5 百餘年,菩提達摩來到中國被尊為禪宗初祖。他是哪裏人?一說來自南天竺(南印度),一說來 自波斯(伊朗)。印度、波斯本就被視同早期 的印歐民族,在種族、語言、文化上互相融合、難以畫分。
由於當時佛法剛傳入中國,梵、漢彼此還在磨合,加上傳至後代的史料缺乏,常出現以訛傳訛的故事,例如這個「一葦渡江」即是。
傳說菩提達摩初抵時,乘商船至廣州,後又乘船北上。他途經長江時腳踩一根蘆葦渡過長江, 可見他「輕功了得」。
這個故事發生在魏晉南北朝的南朝宋武帝劉裕時期,史稱「劉宋」,後來禪宗大盛於唐之後, 趙匡胤建立的宋代,史稱「趙宋」,二「宋」相距 5 百年,後人卻混淆了。
根據學者曹仕邦考證,《三國志》記載吳國重臣邵續,向吳之末代君主孫皓上疏:倘使不加強長江沿岸防務,則敵人「一葦可航」(乘著一株蘆葦便可航行過來進攻)。以後南宋人遇金兵來襲,便想起了 5 百年前的故事,乃創作了「達摩一葦渡江」的傳說來諷刺南宋政府的江防太弱。
就這樣,「達摩一葦渡江」本是諷刺語,卻弄假成真,附會在禪宗大師身上了。
後來的梁武帝雖然篤信佛教,但他與達摩的談話成了議論的焦點。他問達摩:「⋯⋯朕有何功德?」對曰:「了無功德」,武帝不悅。因為兩人話不投機,達摩遂跑去嵩山面壁 9 年,這個「了無功德」也是有問題的。
據後人考證(包括近代的胡適),達摩來華時梁朝還未建立,哪來的兩人晤談?又因他曾面壁 9 年引人遐想,民間乃相傳達摩在石洞留下至高無上的武學經典:《易筋經》和《洗髓經》。以後江湖幫派(如洪門、青幫等)、跌打師傅、少林派門人,多奉祀菩提達摩為祖師。
此外,還有達摩「隻履西歸」的故事(提著一隻鞋回去印度)。更奇特的是,談到「茶葉」的來源時,竟然說是「達摩撕下眼皮丟在地上, 長出一棵樹來。以後摘下葉片沖茶,就是現在的茶葉。」真是匪夷所思。
由此可知,菩提達摩是一位充滿神異色彩的人物,許多傳說待考。不過有一件事是確定的, 那就是他的著作:《二入四行論》。篇幅不大,卻在歷史上散失不全,幸虧在敦煌與韓國找到完整全文。其中「第一,入道修行綱要門」最常被人引用。
內容說:「入道的途徑有多種,不外乎『理入』與『行入』二種。」
「所謂『理入』是指眾生皆具真性,但被客塵煩惱包覆了。只要捨妄改真、凝心壁觀,必能達到無有分別、寂然無為的境地。」
「所謂『行入』包括了四種: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前三者屬於世間法,最後一法則強調自利利它、莊嚴菩提之道。」
這「二入」、「四行」言淺易深,說的不就是「解行並重」四字嗎?
這位大師來自印度,為中國禪宗奠定基礎, 怎不令人感謝與懷念?
(本文作者為東吳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靈鷲山慧命成長學院講師。著有「《華嚴經》之如來放光」、「十方成佛──華 嚴小百科」等書。)
出處: 有緣人月刊293期
Views: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