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願愛有時候──王定正專訪

撰文.鄭有妡

周末的下午,我和定正碰面,穿著藍色格子外套、牛仔褲的他,一碰面就給了我陽光的笑容,坐下受訪時,他大方地告訴我那些柔軟與衝突,以及他心裡的精神信仰。一個下午的時間,我隨著他走過生命裡的觸動人心,還有時而調皮不受控的時刻。

以生命影響生命:與孩子們的小故事

談起與靈鷲山的緣分,定正是隨著媽媽開始的,一直到了國中的時候,加入禪修營隊,幫忙倒倒茶水、擺擺桌子,身邊有哥哥姊姊這群大朋友,開始覺得一切有趣了起來,也是從那時開始,原本害怕公開分享的他,有機會練習對著大家說出自己的感受。

高三的時候,定正回到靈鷲山擔任兒童營隊的營長,18 歲的年紀要學著工作分配,5 天之內要組織起 80 個人,並讓這群人能有向心力、能夠一起完成隔週帶營隊,這個任務不容易,因為這些挑戰,讓他開始學習安排工作、與不同年齡層的人溝通,也在營隊中有機會和兒童接近, 以生命影響生命。

這裡所說的影響,不僅僅是幾天的相處,他笑著說,過了這麼多年之後,真正體會到有些人的生命因你而有所改變,像是有人因著營隊相識、結婚,相處遇到衝突時會來找他聊聊,關係也因此有所改善。

定正分享了兩個對他來說影響深刻的小故事,都與孩子有關。

一個是在第一次擔任兒童營隊營長時遇到的孩子,小祐。當時的小祐個性好動,被認為是個調皮搗蛋的孩子,營隊的隊輔也有點頭痛。

陪伴讓小祐願意聽話,營隊活動結束時,小祐畫了一張圖送給定正,並主動表示明年還想再來, 這張畫一直被定正收在皮夾裡。後來小祐真的來參與第 2 年的營隊,年紀更大之後,甚至來擔任工作人員。

另一個與孩子相關的故事,是定正出社會 5 年之後,獨自旅行時,在四川稻城亞丁碰到的藏族孩子。當定正問起:「這輩子你有什麼想做的事情?」孩子回答:「想看海。」那個霎那, 定正是有些錯愕的,畢竟看海對身處臺灣的我們而言是輕而易舉的事,可是對一個生長在高山草原的孩子來說,竟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甚至如果這輩子沒有完成,孩子願意帶著這個念想, 直到下一世。

佛法,就是生活的哲學

談到孩子的這個心願,和願意帶著這個念想生活下去,其實就和佛法中的輪迴有關。定正也跟我聊了佛法對他而言,就是生活的哲學,給定正帶來的影響,是對於生命所有細節的選擇。

比起其他人,他更容易看到事情積極正向的那一面,他說:「工作難免會想抱怨,我也覺得可以抱怨,只是在抱怨之後,我會更快看到好的地方。」正因為佛法是向內的哲學,不向外求,而是往回推,與自己對話,在這樣的過程裡逐漸體認到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知道什麼事情是自己不喜歡的。而他自己在長大的過程裡, 不斷去感受,也透過佛法加速自己去找到喜歡的事物。

生活持續推進,高壓工作了 5 年之後的獨自旅行,他聽見了孩子的心願,也喚醒這麼多年都放在心裡的念想:如果自己的生命能夠為孩子滿足願望、對孩子的生命帶來改變,那會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

定正很滿足地告訴我,那一刻他感覺到非常開闊,因為他真的找到生命裡想做的事情。

回到臺灣之後,他爭取進入兒童福利領域的非營利組織工作,至今大約 2 年的時間。他總是感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很有價值,也知道自己還能在這個領域持續耕耘下去,現在的生命狀態相當富足,也很踏實。他也提到,現在回到靈鷲山的時間不多,最主要是協助如護法 30 等大型典禮的進行,在準備主持的過程中,回顧歷史也更為感念,是靈鷲山在他心中種下一個種子, 而這個種子在此刻發芽。

佛法當中談到的慈悲,在定正的身上,活出溫暖且溫柔的特質。他說自己最常說的就是:

「願愛有時候」,意思是希望生命中一直都有愛,能看見愛的存在,也將愛傳遞出去。

就像身邊的人總會形容定正是個涵容的人, 能包容許多意見。他不是想像中典型的佛教家庭的孩子,總是中規中矩,但他帶著佛法給他的養份,以及從靈鷲山種下的種子,在自己熱愛的領域發光發熱,將愛延續。

來源:有緣人月刊290期

Visits: 149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