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的日常作務,大大小小真是不少,除了照顧作物、製作菌肥和各種生物資材、清理後山野地……等。
還有清理蓄水池和水圳,在某些季節,這幾乎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水中青苔、野草的強大生命力、繁殖力令人咋舌︰怎麼長得那麼快? 沒辦法,只有勤於清理。
做農的人最勤勞,一直被大自然的生命力追著跑。
水裡的雜草長得快,地上的也不弱。10 月, 雨季的尾聲,田地裡的雜草在雨的滋潤下,天天和作物比誰長得快,而常常雜草都是贏家,所以農場同仁們也常常要除草。
這不,最近又給後山的檸檬香茅田除草。不禁感歎︰美麗、整潔真不是自然而然的啊!
除草前後,真是不一樣喲!煥然一新,重現清晰明爽的檸檬香茅田。
修剪
岩蘭草負擔著農場水土保持的重責大任, 如果任其地面上的草葉長長,會耗費養分,不利根鬚的生長。為了讓地底下的根鬚不斷生長, 農場同仁定期要為它們「理髮」,剪除長長的葉子。剪下來的草葉可以做堆肥(也可以編做屋頂),用自然的方法來做,一切物資都可再利用,沒有浪費。
將長長的草葉剪下來後,農場同仁們會一捆捆紮好、集中堆放貯存,晾乾後再做成草木灰(肥料)。草木灰中含有大量有利於植物生長的元素,包括鉀、磷、鈣及多種微量元素, 不但可用做鹼性無機肥,還具有吸熱、保水、調節酸鹼度、防病蟲害等功效。
所有的植物都可以做成草木灰,植物曬乾、晾乾後,燃燒成灰燼,就是草木灰。早期化學肥料還未問世前,農家常將草木灰搭配動物糞便自製成肥料,如今因顧慮燃燒會造成空氣汙染,改採用將植物的草葉放進生物菌有機肥中熟成的方式製成肥料。
收成
印加果是農場的主要作物之一,每天的照顧、修整、巡察……是例行公事,採果也是不時會進行的工作。一顆顆已成熟的「星星果」掛在樹上,彷彿在召喚著採摘,令人嘴角不禁要漾起笑意,但看採果的同仁們,一個個都表情嚴肅……也許,一手把它們照顧長大,在採收的時候,心情有種不同於旁觀者的專注、認真吧!
後山的花生田開花後過了一陣子開始採收了,收成是最令人開心的時候了!看著一簍簍花生,心裡有種喜悅、滿足感︰從撒下種子, 一路看它們一天天長大、開花、結果、收成, 最後榨成食用的花生油。這是一條完整的工作鍊,也是一份完整的生命歷程。
做農雖然辛苦,但得心理疾病的很少,也許,正因為這份生命感受的完整,與踏實無比的喜悅。
建設
植物(作物)的生長,除了空氣、陽光、土壤,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水,對農場而言,空氣、陽光是人力無法左右的條件,基本上也不 節。缺,能夠努力去建置、改善的,就是土壤和水(灌溉系統),也是農業的基礎工程。
農場同仁們也在這天前往旁邊的莊嚴佛寺前陣子前山搭建了許多棚架,除了印加果棚架,還多了方便讓爬藤類作物(如南瓜、百香果等)攀爬生長的棚架,同時要進行的就是挖掘灌溉溝渠、鋪設水管等配套工作(白色棚架上的藍色管線)。
同仁們忙碌著,大家的努力,讓農場一步步展現新顏,農場的作物家族成員也愈來愈興旺、多元。
做農雖然是古老的行當,但可不簡單呢。
緬甸風俗見聞
2020 年 11 月 30 日(緬曆 8 月 15 日),即點燈節(緬曆 7 月 15 日)之後的一個月,是緬甸的直桑岱供養節(或稱直桑岱點燈節),大家都會前往寺廟做供養(布施)。
此時緬甸的氣候已轉入最舒適的涼季,農作方面,稻米也到了成熟期,豐收在望,大家喜氣洋洋;像是點燈節喜慶情緒的延續,這時緬甸各城鎮鄉村張燈結綵,連續 3 天慶祝直桑岱供養(綠玉寶富貴殿)供養一座牌架,牌架上掛著供養物。供養食品、用品、僧服、蒲扇、錢……都可以,農場同仁是供養紙鈔、蒲扇、傘、牙膏等。大家也換上比較正式的服裝,前往寺廟禮佛,並留下合影。
在臘戌的大街小巷,尤其是離市中心稍偏遠的村落巷道中,不時會看到以摩托車形式移動、販賣的小菜車。他們大多在上午出現,下午較少,摩托車後座的筐上(或籃上)掛滿一袋袋已經分裝好的各式菜、肉、蛋,就是一個微型菜市場。他們走村串巷,為那些不想跑那麼遠上市裡採買的人們提供雖然選擇不多、但總比沒有好的服務。
想起小時候,在北臺灣,那時鄉上的菜市場規模還沒那麼大,也不時有賣菜的車開到村裡來讓大家採買,但都是小貨車,沒見過這麼樸素的摩托小菜車。
一個人、一輛摩托車就可以從事的微型商業模式,為發展中的緬北臘戌,畫下鮮活的一筆。
來源:有緣人月刊290期
View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