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曉頤 圖片提供.了意法師
談著四期教育課程的緣起、內容核心與展望,靈鷲山首座了意法師舉措從容,帶著春風化雨般的微笑侃侃而談。由於幾乎從頭到尾參與和負責,因此關於這個主題及執行過程所遇到的種種美善機緣,他滿腹心得,樂意分享給每個人,願參與、受益於其中的群眾愈來愈廣, 使佛法不僅是圓滿自身,也透過每位修行者傳揚出去,達成圓滿成就、多元共生的生命共同體。
何謂四期教育
了意法師表示,自僧團創辦伊始,心道師父即對四期教育整體課程有了全盤的規劃與構思,期望立下弟子們修行的圭臬。「1998 年秋天開始,師父希望我們除了禪修,還要開始製作四期教育的教材,使靈鷲山的修行有次第可循。」
依據心道法師的表述,四期教育的內涵、意義和目標可以歸結如下:
一、阿含期:奠定學佛的良好根基,培養僧格與品德。
二、般若期:培養空性智慧,禪的實踐中悲智任運自在。
三、法華期:鞏固菩提心,行菩薩道,願力的實踐。
四、華嚴期:圓融無礙成就多元共生,相依共存的生命共同體。
亦即通過「阿含」、「般若」、「法華」、「華嚴」四個階段的次第學習和修行體驗,達致成佛之道;以禪的實修體驗和生活開展為核心, 以菩提心的遍滿實踐為表現,通過法教引導落實在修行乃至生活各個面向上,因此也稱為「禪的四期教育」。
四期教育的六大特色
了意法師表示,原本在聽心道師父提出他所期待的四期內容時,對執行方面有些許困惑, 因這是前無古人的規劃,該如何具體落實?幸而師父多次表達課程養成教育冀望的預期目標等, 使他更清楚四期教育的方向,而帶領團隊從這四期課程再去提煉出每期內涵各自的特色。
心道法師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要解行並重,一定要有修行,也要有學問。自己所學的, 自己要相信;自己所說的,自己要實證到。思想跟著實踐走,實踐也跟著思想走;這是互動循環的學習過程,我們整個佛法思想和實踐是並重的。」對於四期教育的期許則是:「不是為了拿文憑,追求學問那樣的教育方式,而是去信解佛陀成就的內在歷程,然後行證到自己的生命世界,一切眾生在輪迴中必然會經歷體驗這樣的生命學習而致圓滿成就。」
有據於此,了意法師依照師父對四期教育的構思與指示,加上自己對四期課程的深度瞭解,淬煉出六點主要特色:
( 一)、完整性:兼具深度與廣度的完整教法
四期教育結合了佛陀的全部教法,不管是教理或實修,漢傳、南傳和密乘,宗門和教門, 都能涵攝其中。
( 二 )、次第性:具有清楚的修學次第
四期教育是一個分階段、次第學習的教育體系,阿含、般若、法華、華嚴每一期都有自身的學習內容和達成目標,合起來則是一套完整而一貫的成佛之道。
( 三 )、普及性:任何人都可以修學
四期教育對於僧俗二眾的修學同樣適用, 並且針對不同對象、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範疇的內容進行區別設計,能接引不同根基的人進行相適應的學習。
( 四 )、實修性:解行並重、以禪為核心
四期教育是「禪的四期教育」,說明了四期教育以實修為主,法教必須搭配禪的實踐, 才能達到每一期的教化目標。
( 五 )、時代性:關懷時代、符合時代需要
佛法的實踐是具有其時代關懷的。心道法師數十年來關懷和平、環保、慈善、國際救援、宗教交流等議題,以及近期因氣候變遷,致力於靈性生態意識的覺醒,自然也將他對全人類福祉的關懷落實在其修學體系中。
四期教育從自我修行到菩提心的遍滿實踐, 讓行者在兼顧自我身心靈修行的同時,也關懷當代世間眾生的需要,這符合作為當今變動快速、天涯呎尺的全球化時代下的佛法修學方式,也符合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
( 六 )、圓滿性:自利利他、修行弘法不二
四期教育是一個從修行到弘法、自利到利他皆相互含融、並行不悖的圓滿修學體系,從華嚴的生命共同體概念而來,延伸出法華菩提心遍滿的實踐,而阿含期和般若期則是積累實踐菩提心和菩薩道的資糧,阿含和般若的自利修持與法華華嚴的利他實踐是相互結合的,這表現出來的是自他不二的圓融無礙境界;自身修持的目的就是為了弘法利他,而弘法利他的同時又鞏固增益了自身修持,兩者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生關係,這也說明了四期教育雖有次第,但彼此間是相互依存的整體教育。
各期重點
了意法師從心道法師每一篇對四期教育的教導提綱中,提煉出每期的目標。
阿含期:為奠定學佛的基礎,有助於人格
養成,並由此產生出離心。因此在行為上,期望 修行者能身心安定,對人生抱持正能量的態度, 並由此昇華表現出美好的生活品德。
阿含很重要的一個目的是培養「正信」, 由認識四聖諦、八正道到三十七道品,一步步地引領學習者進入佛法修習。而教學團隊在這上面花了很大的心思,了意法師提及,四期教學團隊為了讓一般信眾容易記憶背誦,發明了「4445578」口訣記憶法, 加起來剛好是三十七,讓人可以朗朗上口而自然記得,由此可見教學團隊的用心。
般若期:了意法師表示,般若期講求的是慈悲與智慧,人若有了慈悲與智慧,在空性上能夠具足慈悲,就能運轉自如,達到明心見性。此期 重點在於禪修,從禪修的實踐進入對空性的理解和體證;從具體的實修中契入佛法的甚深奧義。
了意法師說對般若期進一步的期許,是將對禪修的體悟能運用在生活中,將會更為自在從容。
法華期:到了法華期,從慈悲開始實踐, 希望以願力去奉獻,廣結善緣,活出善緣具足的人生。這不但是自身能夠自在的關鍵,也是以覺性去幫助、發展「下化眾生」的精神。
法華期強調從「個體自我」到「整體全我」地圓滿實踐,了解如何用空性無我的 命去悲憫有情眾生,讓生活世界的一切發生都是朗朗安穩,和諧悅意。怎麼發菩提心?怎麼讓菩提心不退轉?怎麼遍學?怎麼累積慈悲 命的實踐能量並進而轉換?這些都是法華期的學習內容。
華嚴期:華嚴期亦強調要有多元共生的生命體,了意法師舉例說:「華嚴期的重點就是多元共生、相依共存,例如現在的新冠肺炎,大家如果不互相配合,可能會使疫情蔓延。人生若具有相互共生的世界觀,就更加能夠落實於尊重別人。四期課程從阿含到華嚴,就是從有到空。 對很多現象的執著開始出離,即當代常說的『斷捨離』──對執著之事、感情、許多現象的無常都要漸漸放開,因為它就是無常。然而,知道 了『空』,亦不能受制於『空』,而要知道, 猶如一片空性的土地,希望播種甚麼種子,就要創造甚麼樣的緣起,創造人與人之間的善緣, 就會來到法華期,開始幫助別人即一種分享,能使人有福氣、善緣與智慧。」
「到了華嚴期以後,就要轉凡成聖,因有善緣與智慧,處處能夠圓滿;不只知道生命共同體,而會有智慧去多元共生,知道如何在環境中提升生命品質,這就是事事無礙的人生境界, 是完全的正能量。」
由此可知,四期教育是一個修習佛法的圓滿體系。它具完整性,三乘都包含其中,一步步 次第清楚。四期都很普及化,任何人都可以修習,無論老少各階層。實修也要求真正去實證與修行,並不只是紙上談兵。理論與實踐雙層面兼具,修習之後,變得會去關懷時代,所以亦具有 時代性。此外它還是圓融的,可以應用在生活上,同時包含自利、利他性。
因緣際會形成教學法
2013 年底開始,四期教育開始正式全面推動。心道法師訪遍靈鷲山在全國各地的執行長、護法的幹部、各區會長,要大家一起幫助法師閉關修學,並好好學習與護持四期教育。
之後心道法師進入閉關一年,製作四期教育教材的責任也就落到了意法師的頭上。於是, 他先確認以師父的法教精神作為靈鷲人學習四期教育的共通典範;依據《靈鷲山外山》一書, 編成了符合師父和靈鷲山整體精神的 8 堂課。了意法師說︰「最重要的是,我們請了宗務委員, 即較為資深的法師赴各區會講『靈鷲學』,穩住了師父沒有親自下各個地方弘法的情況。這些長老、比丘尼們至少都講出了師父的人生過程與修行願力,這是我們第一年的努力方向。」
此時也同步開始了阿含期教材的製作。如果以經典而言,阿含藏在南傳,有五部尼柯耶, 漢傳的翻譯是「四部阿含」。了意法師請研究人員們分析這些文獻,包括從佛陀整個《大藏經》裡做解析,從中產生許多珍貴的資料。
此外,由於教團去緬甸「供萬僧」(每年供養一萬個出家人)的緣故,認識了著名的巴利大學(專門訓練優秀出家學僧的大學)校長, 了意法師請他到臺灣為教團的法師上課。為了讓巴利大學校長來臺授課進行順利,了意法師帶領團隊做了許多相關準備工作,與校長討論 3 年的教授課程內容,最後釐訂的次第與主題分別為:
(一)、《初轉法輪經》。首先教授《初轉法輪經》,這是釋迦牟尼佛開悟以後的第一部經,具基礎性,例如談人生現象苦集滅道,即
「四聖諦」,後來據此做成《初轉之法》的第一本教材。
(二)、《無我相經》。第 2 年講授《無我相經》。第一階段的《初轉法輪經》讓學員明白人生無常、苦與空等現象,而《無我相經》則在這個基礎上,針對原有的貪瞋等習氣尚存, 並未真正獲解脫的問題做教導,以「無我」為主要方針──如何做到無我,以及對十二因緣法的認識,使人生的輪轉能真正認識,而能走向出離解脫?這成為進階課程,後來也形成了《無我之道》課本。
(三)、《大念處經》。第 3 年教《大念處經》,以「三十七道品」做為主要教授內涵, 同時也據此形成了高階《解脫之道》的教材。
而除了修行方法,了意法師也請校長談「戒」,包含在家人的居士戒與出家人的解脫──「出家別解脫戒」,以及「慧學」的阿毘達摩論,跟「定學」相關經集。在次第課程之間, 充分把握時間,每整理完一個項目,就開始著手下一項目,沒有停息過。
有心之下,機緣自然而至
只要有心,善緣就會持續而來,這充分體現在四期教育教材的製作過程。除了巴利大學的因緣外,還有其他的緣也豐富了四期教育教學法上的應用︰
(一)、意識會談:第一個「緣」是有一套四層次的「意識會談」,這套方法並非為了四期教育而發展出來的,而是靈鷲山僧團之前即已引入的一套讀書會或組織共識的方式。
「意識會談」中有四層次的提問,了意法師認為這四層次的提問很適合用在師生之間的教學,於是更強化應用在四期教育的教學法上。法師們學習之後都變得善於提問,經過訓練, 他們每看完一篇完整的課綱,或一堂課的讀本, 立即就能對學員提問出能反思具體應用的問題,例如如何與自己的人生連結⋯⋯等等。意識會談教學法,讓四期教育的教學方式變得更加生動與靈活。
(二)、華德福教學法:第二個教學法因緣是「華德福教學法」。剛好那個時期,在因緣際會之下認識華德福的創辦人張純淑,了意法師要法師們先去學習這套教學法,再運用到四期教育。
華德福原本從歐洲開始,先發展到西方, 後來觸及臺灣、大陸,尤其在臺灣發展得很好, 從幼稚園到高中。這是種突破傳統的教學法,非常具翻轉性,更甚於森林小學。孩子們沒有固定的教材,學期不只上下學期,而有春夏秋冬等學期,又因應學童的不同年齡、不同的心理、生 理狀態設計教學內容,讓孩子學習得合乎自然, 並重視師生之間真切的互動,包括藝術、靈性、自然、心理學。
這套教學法能讓家長跟孩子一起成長,使孩子們更加幸福。也因此,四期教育的 教學向華德福借鏡,讓學習變得更加雙向與具備啟發,而非單向的講授。
「正因這些特色,既有教學的活潑性,又能達到良好效率;有師父的實修經驗,加上我們對佛法釐出次第,結果得以使四期教育的課程順利地發展到全省乃至全球。」了意師父開懷地笑說:「我們感謝這些機緣。除了一開始對於文獻資料找不到方向的困惑之外,後面都很順暢, 沒有多走冤枉路。」
目前成果與挑戰
四期教育課程的推動是以帶狀課程開始的, 最先使用的是靈鷲山的講堂系統。正因規劃和事前準備充足而嚴謹,禪修與四期教育課程進行情況順利,學員們都學習得充實快樂。
關於實際授課情況、所回收的良好反應, 了意法師分享了一個感動人心的案例:有個腦子不甚靈光的修理工人,常被老闆指責罵「笨」, 他原本經常有挫敗感,但藉由四期課程,學習了《無我相經》之後,他對大家分享說:「我現在不會難過,即使老闆一直罵我笨,我也覺得『無我』。我覺得往後人生都可以過得自在快樂,因為『我』是假象。」諸如此類的成功案例尚有許多,學員們都從中得到了領悟與收穫。
值此種種,儘管心道法師閉關修行,不能親自支撐例行的弘法活動,這套教學法依然成功地幫助了組織穩定與成長。至於海外、東南亞或中國大陸的區會,因距離問題無法每週親赴教學,於是發展出密集課程,以營隊方式舉辦, 讓學員在 3 天內把這 8 堂課學會。
東南亞地區,尤其馬來西亞的回應特別好, 一開始就有一百多人學習;第 2 年初階和進階同步開課,當地會長反應說,因東南亞很少有這種正信而有系統、有效率的學習方法,他們很放心。中國大陸的學員也很喜歡這套學習法,因為次第清楚,當地的修行人或教授、許多高知識分子學習之後,反應出這套教育的 3 個特色:
第一、他們感受到這套教材很有秩序,清晰分明。
第二、這套教學內容具心道法師的實修實證經驗,且可做印證,此點是其他任何地方所沒有的。
第三、引進極佳的教學法,既輕鬆活潑又容易記憶,可以快樂學習佛法。
當然,一路上不無挑戰。在所面臨到的挑戰方面,了意法師表示主要有二:
第一,自從新冠肺炎肆虐,全國進入防疫狀態,團隊無法親赴各講堂授課,於是尋求發展數位化。著手之後才發現,數位課程比實體課程更難做,因為每件資料都需要更準確;加上影片版權問題, 可能得重新找材料,甚至重新拍攝。
第二,除了克服數位問題,了意法師也從其他的角度思考:網路上的佛法浩瀚如汪洋大海,自由學習的課程太多,有多少人還願意照次第學習?這個問題更挑戰了他們發展類似學籍系統,思考如何讓學員既開放又照次第學習。
雖然挑戰重重,但團隊愈挫愈勇,種種問題與必須重新啟動的工程更加激勵了他們。了意法師決心克服種種困難,因為他相信這套課程可以讓更多的人學習受益,無論學員是否屬於靈鷲山系統。
目前阿含期的學習獲得很好的回響,了意法師也持續不斷地思考,如何讓大家的學習更穩定,以進入更困難的般若期。他滿臉煥發著振奮人心的正能量,充滿希望地說:「我現在面對這兩個挑戰,覺得菩薩是會保佑的,因為只要很有信心,去確信、去做,縱然經驗不多, 但我們是出家人,只要有願力,有僧團的支持, 有信徒的學習。我已經很幸運地在不是太長的時間,看到了漂亮的成果。我們的路還很長!悲心不斷!願力不斷!」
來源:有緣人月刊288期
Views: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