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眭澔平 最莫忘初衷

撰文.王錦萍

知名的旅行探險家、也是前電視主播眭澔平年底就滿 59 歲了,但是一談起那些遙遠而千奇百怪的見聞,他眼裡燈火輝煌,像個大孩子般閃耀活力,他的好奇心永遠不會停止似地在全球移動足跡,截至目前為止,他已經集滿了聯合國的 193 個國家及兩個地區。

問到他與心道師父之間的緣分,他以「眭澔平式」的說話方式,說起了那個師父閉關靈修的山洞。

「很早期,有好幾段我見到或訪問師父的因緣,有一次在中視,也有大型的頒獎典禮或是一些盛會、義賣等等場合,這些是比較蜻蜓點水的相遇。」「後來宗教博物館正打算要設立的時候,受心道法師之託,我記得有幾位法師到我家,在收藏文物方面交換一些心得經驗, 互相取經。」眭澔平回憶起那些結緣的片片段段:「2003 年,我的父親以 90 歲高齡在紐西蘭往生,感謝心道師父委請山上的許多法師一起來幫我爸爸助念,記得在家祭那天,10 幾位法師一早就為爸爸做了法事。很感謝心道師父關心我,是這麼多年的一段情誼。」

「其實前後我經常上山多次,但是都沒有驚動師兄姐,尤其2003 年父親的後事辦完之後, 我更是以感念的心情上去。我感覺到靈鷲山是很樸素的,尤其是師父當年從緬甸過來臺灣, 多年來他用了很多自己閉關苦修,關愛信眾的角度在回饋社會。」「以前是像觀光一樣的去看靈鷲山這個地方,在我爸爸往生那時候,是我跟靈鷲山拉得最近的一次機會,所以我是懷抱著很感恩的心情,事後我自己上去,重新從一個修行道場的角度去感受。」

「那時候在山上走到一個地方,平常是鎖起來的,原來是當年師父閉關修行之處,是像山洞一樣的地方,那時候我心裡埋下了種子, 我就想如果有機會的話,希望有一天能跟師父在這裡請益,」眭澔平說:「回到一個人的生命最莫忘初衷的原點,最原始發心的地方,這是我們可以學習很多的。」

2015 年,眭澔平正式向山上提出申請,希望在這個特別的山洞裡進行採訪。

山洞中的悟談與皈依

「靈鷲山非常有靈氣,是山跟海交會的地方,我覺得也是人跟神交會的地方,更是身心靈交會的地方,」眭澔平整張臉都亮了起來:「所以提出申請之後,我非常期待有機會在師父當年修行的山洞裡做訪問,也很感謝師父答應。」

「記得當時還有池玉蘭將軍陪同,她原是幾十年前在成功嶺的舊識,」眭澔平與池玉蘭居然幾十年後在這裡重逢,不但開心,更驚喜地得知她也是師父的信徒,「原來大家與師父都有這麼樣的淵源。這些年雖然我們中間聯繫過幾次,但是彼此並不知道跟師父的情誼與淵源。」

「那次是非常好的訪問機會,從師父怎麼樣開始靜坐靈修,以宗教洗滌人心,甚至也包括了他怎麼樣以開闊的氣度去創建世界宗教博物館,再到他服務社會、回饋社會的這種精神, 我們真正坐在山洞裡面去聽師父娓娓道來。」

「還記得那個山洞非常簡樸,一邊聽師父說話,一邊感受到海風從底下呼呼的吹上來,」眭澔平上下舞動手勢,「裡面還放了很多他們認為很有能量的水,師父特別送我一瓶,這瓶水我到現在還珍藏著沒用過。」「每次看到這瓶水我就想到師父,這代表一個出家修行人他走過的路,是一種象徵的濃縮,也代表多年來我跟師父的因緣,特別在那次可以很深度的長談,而且能夠很貼身的聆聽師父的心路歷程, 還有他的志向,以及整個人生格局的宗教情操, 覺得自己是非常有福氣。」

「如果沒有工作的授派,沒有職場的要求,我們不是也應該為自己的人生去了解一些事嗎?」談到那時心道師父在山洞對他的開示, 眭澔平說:「當中師父提到,我們在社會上難免會遭遇的諸如可能會得罪人,被誤會,遭到抹黑等等,師父都用很寬容的態度去面對那些過程,師父也把我當成自己的兄弟一樣去給我很多建議,也願意把他自己的切身經歷跟我分享。」

「我覺得從靈鷲山這個道場一直到師父他本身,都給人很率真、很誠懇的感受,這在我 們現今社會很不容易。從媒體界、宗教界到社會各界,有很多會包裝,也有很好的形象,甚至有很多的隨從信眾,但是你跟他真正相處以後則會感到落差。」

「但是師父給我感覺是非常表裡如一的, 而且甚至比表裡如一還更多了一份赤子之心, 這是我更加在意、喜歡之處。」

「我看到很多成功人士,或很傑出的前輩賢達,真的各行各業工作職場的翹楚,可是我發現很多人沒有熱情,生命沒有溫度,也就是他沒有溫暖度,這一點也許其他人並不在乎, 可是以我來說,我很在意,我非常在意一個人有沒有赤子之心,有沒有很真誠的面對自己的人生,而這一點正是我個人最欣賞和推崇心道師父的地方。」

眭澔平也在訪問的同時皈依。

旅行家的信仰意義

在媒體上看到的眭澔平是個周遊列國的探險家,具備高度文史涵養的行動者,走遍千山萬水,對這樣的人而言,信仰是什麼呢?

「信仰不是僵化的教條,也不是一張皈依的證書,其本身就是生活的真實信念,是落實在生活裡面的起心動念,到坐臥行住都秉持一樣的生命的態度,對我來講信仰就是這樣子。」眭澔平闡釋了他心中對信仰的定義。

「接觸過這麼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希望自己能走到這些地方,靠自己自費、自力、自助的方式去深入,有各種不同的機緣跟他們切入、交集,這就是落實於生活裡面的一種態度,這是我的信仰。」「同時別忘了全世界各地有多少的信仰、宗教、文化,多少民族,千奇百怪、五花八門,我們絕對不能夠抱持著像某些宗教派別的山頭那樣,要爭功德主,要建立某種社會形象,或者用僵化的宗教規範思考方式。」

「想想看,當你到伊斯蘭教的北非沙漠裡面,或者到了高加索的山區,亞美尼亞的一個基督特殊教派,怎麼可能用我的宗教強加上去, 稱別人的宗教信仰都是魔鬼,還有像蒙藏很多地方的薩滿教、原始苯教,充滿了巫術,到各種石器時代的食人族,那更沒辦法用我們這些所謂的文明去詮釋別人的文化。」

「所以在很多旅行時,或者外界很多情況下,我不太願意去標榜一個僵化的宗教的符號或標籤。」「例如,當你把宗教拉到窮鄉僻壤的時候,或是去到世界偏遠的角落,你是直指人心的跟這些人相對,並不是因為你是什麼頭銜,你有什麼資歷,得過什麼獎,或者是什麼 教派,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們根本不知道我是誰,」「可是當我是一個可愛的人,懂得做一個愛與人分享的人,他們就是我的朋友,我就是他們的家人。」「就是完全打散自己,進入對方的社會環境,所以以這個為例子的話,到最後我的宗教信念,大家就如恆河的沙一樣, 八萬四千種法門,卻只有一種法門可以修持。」

佛教是最基本的信念

「的確在修持的過程當中,佛教對我來講是最基本的信念,佛經的閱讀我覺得有更深的哲理,是一個辯證的概念,所以《心經》所說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從這十二因緣的對立,相生相乘共榮共存的前提下,我更加地領悟到為什麼心道師父在這麼早年就要做宗教博物館,心道師父早就發現有這麼多宗教造成的糾紛、戰亂、流離, 互相的殘殺、破壞,而師父卻能夠用一個這麼大的發心做宗教博物館。」「有一次做節目我才有機會仔細的看,從生老病死規畫得相當好, 我只能說我們臺灣甚至全世界,太缺少這樣一個充滿格局豁然大度的這樣一個靈性思考的空間,而心道師父做到了。」

眭澔平以他獨特的嗓音緩緩述說:「我自己旅行看到的感受,回想起為什麼多年來會一直非常尊敬師父的原因,就是因為一個人能夠發心做這樣跨越宗教的志業是非常不容易的, 沒有非常開闊的胸襟與格局,無法面對這樣的社會跟人群。」

「這些年我自己很辛苦的自助旅行全球, 走過不同宗教信仰的地方,跟他們對談各種見聞內容,在釘十字架的地方談聖經,在麥加談可蘭經,使我有更深的思考,如同佛陀說過, 修行的法門很多,我們要到波羅的寂滅煩惱的彼岸,可以坐各種交通工具的,坐車坐飛機、走路坐船都可以,重要的是方向對不對。」「所以我覺得心道師父光是在宗教博物館這一點, 他有非常可貴的一種創新而且領導性的、開闊的境界跟概念,這是好多的宗教、修行人、社會賢達做不到的。更何況那份赤子之心,代表了一個人的熱情與溫暖。」

地球繞了好幾圈,眭澔平時時想起山洞裡的靈性對談,他始終能回到自己的內心,沒忘了初衷。

出處: 有緣人月刊265期

Views: 13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