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炤宏
社工師接了一個長期被家暴妻子的個案,在過程中,社工師跟著當事人的悲難一起流淚,一起傷心。
社工師要這名妻子的角色回憶往昔快樂的時光,尋回正面的力量。她還想起最近看過的電影台詞:「這個世界上沒有很壞的人,只有很壞的情況。」這是許多社工師的工作寫照,他們常常得直面相接人間的最糟最壞,讓心情也跟著陷落其中。
我問一名認識的社工師,陪伴當事人的過程,會不會影響他們自己的生活,也隨著當事人的悲而悲,隨著喜而喜?
社工師回答:「那是自然的,但我最怕沒有出路的感覺,感覺我再也無法出離了。」
「出離」是佛法裡的名詞,《華嚴經》:「調伏眾生,令究竟出離。」用社工師的話來說,就是可以從當事人的情緒中抽離出來,離開,使自己的生命不跟著陷落。要調伏眾生之前,她要練習調伏自己。
《當生命陷落時》是金剛乘比丘尼佩瑪 ‧ 丘卓的著作,她這樣寫道,「當生命陷落時,就讓我們直視那陷落處,一切令人痛不欲生的歷程, 可能是一份珍貴而溫柔的禮物。」
古代的文人受到佛教出離思想的影響,也有明代的李贄在《與周友山書》寫道:「古人以有身為患,故欲出離,以求解脫。」出離就是離開, 就是不染,能夠離開身體,就是最大的解脫。但我常常憶起大學時上王邦雄的《莊子》課,他說,「生命是焚化爐,而不是垃圾場。」帶著別人的故事回到家,不要累積在心內,要焚燒掉。如果 做不到焚燒,請練習抽離和出離,抽離是一種策略,出離則是安住。
那一年,心道法師獨自在海邊看海、沉思, 他在開示時說道:「浪有高有低;海水依舊是海水,生活有苦有樂;心依舊是心。」心道法師說, 我們的心情不必跟著人間的事物一起沉浮,要像海一樣能夠包容,但也能夠離開。
浪是有高有低的,這是海洋的定律,也是人間的定律。但心道法師告訴我們,心要像海一樣, 安靜和驚濤駭浪之後,還是一樣的海水。
那一年,禪師帶著一群社工師去看海,他們永遠不會忘記站在海灘的一幕,禪師說,就把你們感受的困難和悲傷,哭泣、吶喊、控訴或想高 聲唱歌,都對著海浪吧,讓海浪帶走一切情緒。 禪師說,我們要像海一樣思考。
其實,佛教大師提醒我們,若事事都求出離, 也會變成執著。藏傳大師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道:
「你在這些方面出離的很好,你確實出離了一些 東西。但是你可能會被另一些東西控制住,例如, 你從肉食出離,卻走進了素食。你開始執著於素食,甚至認為肉食不潔,那些吃肉的人也會引發你的反感和敵視,這個時候,你應該從素食出離。 你執著於吃素,而執著的直接結果就是製造出各種有害情緒,比如敵視。」
宗薩欽哲仁波切認為,執著和出離的一線之隔,只是從一個籠子鑽到另一個籠子裡而已。「真正擁有出離心的標準就是,你可以隨時拋棄任何你熟悉的東西,你可以走出任何你習慣的場景。不會有猶豫,不會有不捨。」
話說回來,一名社工師的出離和抽離功課卻又何其艱難,「如果我出離了,我最後會變得冷漠嗎?」社工師問我。我說,把你自己的情緒和當事人的抽離,不代表你不再關心他們,就像一個醫生,不用得那種疾病,他也懂得醫治。
出處: 有緣人月刊267期
Views: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