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莊振家
如果作任何事都能夠隨心所欲,根據自己的熱忱而為之,那是世界上最幸福美好的事情,但是對任何一個人而言,很少有這槄美好。所以,要有一種涵養,或者說軟實力,那就是要「偶而勉強自己」。
我不敢說要「常常」――雖然現實中可能需要「常常」,對大部份的人而言,「偶而」,應該是可以接受的。很多自己的才華或者潛能,都是因為不經意的「勉強自己」才被激發出來的。
以蘇東坡為例,如果他官運順遂、沒有一直被貶抑及變換地方;又如果他沒有稍微勉強自己,以開濶的心胸接受仕途不順遂的變化,今天我們可能就沒有機會見識到那槄多偉大的「蘇軾作品」留傳千古。
在古典音樂的世界裡也有類似的例子,很多偉大的音樂家,如貝多芬、蕭邦、孟德爾頌,除了他們自身的才華及熱情外,如果沒有「偶而勉強自己」為貴族、為宮廷服務,賺取一些生活費用,相信歷史上也將少了很多偉大的音樂作品。
「偶而勉強自己」,除了為五斗米折腰之外,很多時候對一個人而言,卻是非常重要而且不得不去作的事情。例如:
一、勉強自己要運動:
大家都知道運動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很多人都非常喜歡。但是運動的過程也是非常辛苦的,而且要常常勉強自己,例如「馬拉松」沒有勉強自己是跑不完的。
運動時長沒有超過30 分鐘,對身體的刺激作用是不夠的;如果還想增加肌肉質量,進而提升身體的力量和代謝率,抗阻力不夠強的運動也是幫助不大;要改善骨質密度、增強心血管健康,抗阻力強的運動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這些都要勉強自己作舉重、深蹲等稍為有強度的運動,並且要勇敢的勉強自己,才能真正起到抗阻力運動的效果。
二、勉強自己學習新知:
隨著時代進步,科技的運用日新月異,很多舊的產品遭到淘汰,新的產品被開發出來,所以我們也不得不勉強自己學習新的知識及技能,常言道:「當你停止學習就是年老的開始」,美國有位羅絲女士在87 歲時去就讀社區大學,她在一次演講中提到:「我們不是因為年老而停止玩樂,而是停止玩樂才變老」,這是異曲同工的至理名言。
三、勉強自己走入人群:
最近有個名詞叫「社恐症」,就是針對「面對人群或與社會互動」會有恐懼的那一群人,由於COVID-19 阻斷大家面對面的社交好幾年,也有許多人習慣躲在螢幕後面只靠鍵盤過日子,甚至便利的外送服務(如Uber-Eat)更讓人們不出門也能生活,漸漸的就有愈來愈多人成為「社恐症」一族。雖然有些人可能喜歡這樣,但我個人認為這種現象絕對不是一件好事,所以不管生命盡頭是在哪一天,一定要「偶而勉強自己」走入「人群」。
四、勉強自己相信宗教的力量:
一個人的心靈狀態是難以表述的,然而心靈的不穩定或者有壓力,常常會造成身體的健康出問題,因此有一個自己認可的「宗教信仰」絕對是一件好事,畢竟「宗教信仰」可以給人一種心靈安定的力量,只要不要過於沈迷或盲信即可,所以也可以稍微勉強自己去相信宗教的力量。
偶而勉強自己
「只要我喜歡,有什槄不可以」,這是一句自我放縱的口頭語,但為人一定要守法、不要侵犯到他人。的確只要您喜歡,自然就會努力去追求;然而並不是所有事情都符合個人喜好,不喜歡的事情也可能其實對自己有益。而且很多時候「潛能」是需要「偶而勉強自己」才能展現出來、才能感受到自己身上隱藏著美麗的光。因此,有機會就試著「偶而勉強自己」一下,說不定那就是您發光發亮的契機。
來源:第347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0
